注册 登录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返回首页

东巴的个人空间 http://bbs.56china.com/?1045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民族

已有 790 次阅读 2010-9-22 15:08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其先民在晋代史籍中称“摩沙夷”、“磨些”,意思是“牧牛人”。他们先向南迁至岷江上游,又像西南方向迁到雅垄江流域,后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唐代,他们聚集在丽江、永宁一带,先后被吐蕃(藏族)和南诏(彝族和白族的先民)所统治。三国时内部已有阶级分化,唐初曾建立越析诏(磨些诏),为六诏之一,后为南诏所灭。南诏统治者曾将上万户的磨些人迁到昆川地区,这些磨些人后来与白族融合。明初,不少戍边的汉人也融合到纳西族中。从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领先后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其管辖地区基本上都已进入封建领主制发展阶段。尤其是清初实行“改土归流”后,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纳西族聚居地——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早在远古时期,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纳西族与古代羌人有渊源关系,是旄人的后裔。据文献记载,旄人部落曾追随周武王讨伐商纣,很早便与周王朝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始皇统一六国时,旄人部落分布的邛、筰地区,便纳入秦王朝郡县制的管辖之下。巴蜀汉商曾不顾险阻,将内地的铁器等物品,贩至邛、筰地方,换取牦牛和筰马,从而促进与巴蜀地区的联系。

西汉朝廷曾先后派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和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入蜀,经略旄人在内的西南各族。东汉明帝永平中期(74),旄牛徼外的白狼部落,曾向东汉朝廷进献“白狼歌”三章,并对汉朝回赐以布帛表示感谢,表示愿意移俗归汉。诸葛亮南征后,派张嶷任越嶲太守,对旄人部落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政策,开通了旄牛至成都的旧道,恢复了两汉时期的旧亭驿,得到旄牛地区出产的盐、铁、漆等物资,有力地支援了蜀汉政权。今云南丽江、宁蒗和四川盐源等纳西族先民居住的地区,在两汉时均属越嶲郡的遂久、姑复县。此后,旄人部落即与周围其他兄弟民族杂居,发展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共同为开发祖国的西南边疆,做出了贡献。        唐、宋两朝是纳西族历史上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纳西族在中央皇朝的统治下,除受汉族的强大影响外,由于地处吐蕃(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和南诏(彝族、白族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政权)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又受到藏、彝、白族很大的影响。“吐蕃”强盛时,丽江曾经是“吐蕃”神州都督控制的一部分,丽江附近的铁桥城,当时是“吐蕃”的十六城之一。南诏强大后,在丽江设置铁桥节度,纳西族又依附于南诏。纳西族人民把羊赶到南诏去交易,从彝族、白族那里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纳西族制作的一种兵器——铎鞘,锋利精巧,深为西南各族人民所喜爱。到十世纪中叶,丽江纳西族酋长牟西牟磋自立为“摩挲诏大酋长”。从此,丽江成为纳西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东巴经》记载的纳西族的社会情况看,当时已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社会经济的进步,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纳西族人民络绎不绝地前往藏族地区学习藏经,并创制出纳西族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宋朝末年的丽江纳西族酋长牟保阿琮,为了促进当时纳西族与藏、白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积极学习并通晓了藏、白等族的语言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