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返回首页

zj2008的个人空间 http://bbs.56china.com/?1066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古 滇 族 风

已有 498 次阅读 2010-10-12 18:30

                                              ——之花腰山寨    
图片

         再次到老戴家乡龙五,云南石屏县龙五镇,附近有多个花腰傣山寨。(图为老戴本人在自家门口)

花腰傣是傣族的一个支系,又分为傣雅、傣洒、傣卡和傣各折4个支系,因腰部服饰艳丽多彩被称为“花腰傣”。

(老戴正在为我讲述花腰傣和彝族那段遥远的故事) 

花腰傣妇女的服饰文化鲜艳多彩,镶金缀银。

花腰傣的服饰,由自织自染的青布和色彩艳丽的樱穗、银泡、银铃、银手镯等组成。旧时,花腰傣男子穿黑色圆领对襟衫,下着打折裤,头戴黑纱布包头,衣服干净清爽,色彩浓重庄严,俨然旧时富家子弟、富商或千岁爷的袍衣。妇女服饰因名称的不同而略有区别。(花腰傣居住的土沾房和手工织品)   

花腰傣下身全穿筒裙。筒裙也是自织自染的布,有青、黑两色之分。傣雅裙摆绣有五色花边。习惯上,花腰傣穿裙往往是自上向下套,数条裙子左提成一个斜度叠穿,一条比一条略有提高,正好可将每条裙子的花边露出来,形成一道道色彩鲜艳、如溪水波光粼粼的花边,传说是傣乡千万条溪流的象征。

花腰傣的服饰缝制起来也非常的麻烦,一般一套衣服价值三、四仟元,做好大约要花去每个阿咪(妈妈)三、四年的时间。从买线来自织自染、刺绣、挑花到每个部位的精心设计,用银泡连缀等等,不知要耗去每个阿咪的多少时光!但花腰傣的阿咪们一生当中还是要不厌其烦地为自己的女儿缝制衣服,女儿才下地,她们便要开始着手为其准备漂亮的衣服了。因为女儿们的衣服,不但是美的象征,还是家庭贫富的重要标志。

花腰傣不论男女,均喜欢穿戴饰品。男女都喜纹身、戴红线。传说,古时红河里经常出没一种象席一样裹人的妖怪,它们在花腰傣下河洗澡时便经常出来伤人。为了护身,花腰傣们便在自己的手、臂、胸、腿等部位上刺染上虎豹龙蛇等动物的图案,从此妖怪便再也不敢现身了。旧时,纹身和戴红线均是为了避邪,但随着花腰傣们对科学文化的逐步认识和日渐崇尚,目前,此种作法已改变了原有的目的,纹身和戴红线已成为花腰傣们饰美的一种标志。

花腰傣的饰物还很多,特别是青年女子,她们除了要在自己的衣服上镶金缀银,挑刺各色精美图案外,且普遍喜欢佩戴银镯、银链、银珈等贵重饰品。戴上这些饰品,走路金光闪闪,银铃声声,仿佛一路的有银河淌过。花腰傣们高兴死了!另外,花腰傣们头上的斗笠、鸡场心塞帽也是傣乡的一道诱人的风景线;女子臀部上方系的竹编小秧箩更是绚丽迷人。银饰、蔑帽、秧箩,已成为现代新平花腰傣少女美丽迷人的化身。傣家有句歌说:“呀,小卜少(姑娘),天上有云飘过,那是你迷人的帽子;地下有水流过,那是一河的银波……呀,小卜少唉,秧箩秧箩,我们去吃糯米饭唉。”

花腰傣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民族,不但男子长得俊,且女子也长得非常的俏。虽居炎地,但花腰傣肤色白净圆润,姿态婀娜多姿,实属一个风姿绰约的民族。特别是他们的服饰,花样五彩缤纷,色彩艳丽多彩,镶金缀银,给人耳目一新,雍容华贵的感觉。花腰傣的服饰,显示了这个民族的美丽和心灵手巧。

美食大蝌蚪,一种长期生活在气温溪流里的蛙类,红河一带称其为“石蹦”,花腰傣却称之为“老抱手”。这种蛙类长期生活在低温溪流里,交配季节到的时候最易捕捉他们,当你的手伸到石头下或者是他们的栖息地时,雄性蛙会迅速将你的手抱住不放,这时候要是胆小的人肯定会被下个半死。因为雄性蛙的胸部还长有鳞刺类的茅刺,会被误认为被东西咬到的感觉。

大蝌蚪的成活率一般在1%,其余大部分会被花腰傣捕捞到集市上作为美食出售。一般做法就是煮汤,肉质非常滑嫩鲜香,要是在加入些自家腌制的酸菜就会更加栓口。

          在山区居住的花腰傣住房多为土木结构,采用当地粘土筑墙加瓦建盖,当地政府为保留这一建筑风格,特别拨出专款鼓励建房者建盖。

        哀牢山是元江与阿墨江的分水岭、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两大地貌区的分界线,亦为云贵高原气候的天然屏障、云岭南延分支,起于大理州南部,止于红河州南部,长近千公里,海拔一般2000米以上,海拔在3000米以上山峰有9座,主峰3165.9米。

       下图为电影“花腰新娘”拍摄地。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免遭人类为了生存而破坏环境,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也开始了对花腰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完善教育。

如今的哀牢山地区,一些濒临灭绝的野生蛙类又开始出现了。奇花异草香飘四溢,珍稀植物还有待进一步保护。

   在山寨的日子是无比快乐的,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忙,融入苍天古木的原始森林去进化人的心灵。
  
    与云南茶叶协会会长,老国民党员邱先生(蒋介石孙子同学)一道合影留念。

        老戴用了花腰傣最高规格的礼仪款待了我们——“松针地毯”,山珍美味更是享用不尽,席间的“松茸、鸡棕、干巴菌、黑山羊、野鸡、老抱手.......”在享用着美酒美食的同时,还能欣赏到天籁之音——“海菜腔”

       海菜腔发源于云南石屏异龙湖一带,彝家姑娘在湖中捕鱼时,一边划船,一边唱歌,歌声就像水中随波浪起伏的海菜,因而叫海菜腔。彝族少女唱起来,真假嗓交替使用,声音婉转悠扬,清越明澈,是为当地一绝。      
       和石屏海菜腔齐名的,还有建水山药腔、通海五山腔以及四腔。在红河江内彝族聚居区并成为“四大腔”。有句流传在滇南彝族间的民歌:“山药拌海菜,四腔摆着卖,还有五山腔装口袋,不怕哥哥们排队来……”
       张静初主演的《花腰新娘》中,就有海菜腔表演。

         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按耐不住的人们很快会被“三旋”的拨动所感染,情不自禁加入到歌舞行列一点不怪。

      体验野外炊烟。

             再见了!

       花腰。

      再见了!

      老戴。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