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返回首页

8551110535的个人空间 http://bbs.56china.com/?19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苗寨里的石墙

已有 1152 次阅读 2015-10-10 17:22


        今年的雨水似乎多了很多,时令进入深秋了,雨水还没日没夜地下着,以至于很多的粮食收不进家里来。“苗岭卡”蓝球队的小刘因在城里做小本生意,自家的稻子没有收割,借着国庆假日,我们以外援的身份,去了黄平县的青杠苗寨,意叫“外援”打谷,实为捉鱼待友。

        我一向是比较勤劳的,因为脚不方便,就以照相为名,推脱下田了。青杠大寨我曾采访过,青杠下寨我则仅路过而已,此行就是想进村子里走一走,或许能找到一点闪光点。

        乡村的路很好了,虽说弯道多一点,路面当然不错,几年前这里就通了硬化水泥路。从乡村公路望着去,下寨就在大寨东侧,古树很多。苗族人认为,一个寨子有没有人气,那就看看那个寨子的古树多不多,下寨就符合这一条件。远远望着去,古树和房屋错落着,还有炊烟升腾着。寨子的下方,有人正在收割着稻子,抡穗打击的声音响彻在山谷之间。这年头,很多百姓都开始使用打谷机了,但有时谷斗也不能少的,比如这几坵耕地在半塝处,机子无法抬去,因而才用打谷斗。

        一条有两米宽的路道从公路外坎逶迤而行,一直延伸至村子的中央。小路之外有杉木林,高大而廷拔,碧绿得可人。几百米的路,转眼即至。两只白狗从阁楼之上下来,至转角处狂吠不已,显得十分的敬职。这些家伙鬃毛耸立,眼睛全盯着我,我知道它们也惧怕人的,于是口哨一吹,居然摇起尾巴来。听狗不叫,一老奶奶从屋檐下探出头来:“哥哥,你是哪里的?进屋来坐。”“看你们寨子很美,我来照照相。”我回答。苗族人就是很客气,不论他们熟悉不熟悉,都会叫你去坐坐的。我只能谢谢一声,转悠去了。寨子中的巷道也是硬化了的,干净整洁。在一些巷道的转角处,有石块搭成的石凳,那是供人休息纳凉之用的。

        在村子里转悠,我发现那一道道轮廓鲜明的石墙不时地呈现在我的面前,并深深地吸引着你。我曾考察过黄平的滚水、施秉的中夸等村寨,那些村寨子的砌墙和屋基都砌得很好,滚水以石板砌墙见长,中夸以岩灰砌墙取优,这些都采用“错缝搭接”的方法砌成的。而在这里砌墙技艺更高一筹。因为这里砌石的方法如“竹席”或“人字”图案,隐含着建筑学上所言的“结构力学”知识。

        碳酸盐岩是自然界中重碳酸钙溶液发生过饱和,从水体中沉淀形成的,其硬度比较好。青杠下寨位于梭衣坡南面,这种碳酸盐岩分布比较广,屋前屋后都是现存的,就地取材,极为方便。下寨人很聪明,他将石头取来这后,打制成棱形、三角形、长方形,然后用来砌墙、砌屋坎。每户的墙体、墙脚、巷道、甚至主屋下墙都用这种石头来砌。从墙脚至墙头,表面一至,上压大长方石。其线条根据地势变化而变化,线条流利,厚度多为1.5尺,而高度则根据地基的需要来定,看似有点随意,实则细腻精致。这种砌墙技法既有抗压和稳固之牢,又兼具粗犷柔美的艺术效果。我不知道中国的建筑师们为什么没有掌握这样的砌法,我想,他们应该到下寨走一走,或许会对这种砌墙技艺会宠爱有加。我在轻抚着这些墙面,仿佛石墙觉得也通灵性的呢!

        任何一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必然有其合理的内涵。中国土石结构的城墙其实只起到防御性的作用。而下寨的石墙仅仅是为了“基业”的牢固。《史记•赵世家》载:“赵襄子……令三国攻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而下寨的石墙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里的墙基跨越的历史可谓久也。一个叫耇银家的石坎据说是其开寨先祖耇娜砌的,十分密实与坚固。自耇娜始至今已16代了,时间跨越三百多年,临巷子的那面已被人抹得光滑。

        现代建筑讲究结构力学,评定建筑结构的优劣,主要是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苗族人可能没有掌握这样的学科,也没有力学这样的学识,而他们居然不用石灰,更没有现代水泥,几百年了,那些石墙和屋基依然那么稳固如山,这也就是力学方面的所说的抗皱损、振动、变形。不是吗?下寨人的砌墙方法仿佛无所遵循,却体现了高深的力学原理,就如在这座古村,来源于纯朴自然,体现着原生,用石头打造出来家园,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现代的下寨人不知道还有没有这种技艺,但是借助现代材料,他们的一些砌墙工艺也不错,而且更显得典雅端庄,还出现了不少花样来。但愿他们这种传统的工艺能发扬光大。工业文明无可避免地要摧毁农耕社会的一些东西,但这些被遗留下来的历史陈迹需要我们好好地保护和利用,因为保护这些,就是保留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沿着巷道继续前行,有古树,有水井,有石桥,一个妇女正在水井边洗濯着青菜。现在都有自来水了,可村头的井依旧那么清澈,那么荡漾。偶尔还有人来挑水,我问她们:“没有自来水吗?”回答是肯定的。她说:“自来水的水由很远的地方来,存在水池里已不新鲜了,吃水还是老水井的好吃。”算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依恋。城里的人很懒惰,有自来水了,他们才不会去挑水吃呢。

        水井的坎上的叉路口立有一方碑,碑立于20012月,上面有很多的文字,仔细研读,方知这是一块“誓约碑”。碑额写作“后裕前光”,两旁有对联一副,书曰:“吉山吉水吉桥地,发富发贵发人丁。”主碑文载曰:“始祖原藉苗陇大寨子,移居青杠下寨落业,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上至京都,下即江湖。高者君臣,低者庶民,各居其位,心安理得,故以刻碑,立传明标金普,以防后裔求荣背祖。我们吃生鸡血酒,教诲后裔,严守宗规,有福同享,有祸同当,若谁求荣背祖,毁灭金碑,他势必遭雷轰鬼缠,天诛地灭,人死无种,水断无源,切切律令。金普于后,周而复始,固藉千秋。”其字辈有从啟至秀,共11个。至下寨的字辈已16代了。这方碑的碑文看似吓人,其实很多的历史碑文也就是这样的,这就是规,这就是矩,而且都好几百年了。这种乡村的民间“法规”有时比国法管用。因为它由当地群众按照当地习俗自行制定,讲究礼法,追求诚信善良,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为基层社会提供秩序保障。虽然它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陋习,但其中不乏诚信理念、善良风俗、礼治等精华成份,它能用礼、乐、法、风俗、道德等内容教化人民谨行节度,相互帮恤,遵礼向善,以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如果都用国法去约束民人,那真的是“国家”的事,族人可以放任,而真正的执起法来,那执法成本实在太大了。乡规族规,虽说管理的范围比较窄,也就是一村一族,而它的作用有的时候确实是国法不可比拟。

                                                                                        二0一五年十月九日于偏桥古镇

                                                                   贵州省施秉县苗学会  吴安明(笔名/紫夏)

                                                                  邮箱:wam520sb @163.com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