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返回首页

8551110535的个人空间 http://bbs.56china.com/?19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黄古: 尘嚣之外的村庄

已有 909 次阅读 2015-12-7 21:39


        黄古苗寨,位于施秉县南端,距县城80多公里。与镇远县、剑河县接壤、台江县隔河相望、也是三穗县的邻居,是个有四县相交的村子。黄古村是个典型的苗族村寨,寨子里唯一的汉族是一个年轻的媳妇,她从沿海嫁过来的。

        这次去六合至少有车坐,总比没车的好。车到六合后,我们又沿一条小溪向东溯流而行。溪水还是那么清澈,时不时能看到牛群和羊群。山还是那么青翠,桐树、杉木、松香仍旧是山的主题。正值春深,桐树的花开得最艳。微风吹佛之下,桐花迎风招展,婀娜多姿!有的轻盈地散落在树下,给这山野带来了风分的妩媚。

        去黄古的路坑洼多,也很窄狭,有的地方两台小车相遇也让不开路。驾车的是马号乡龙副乡长,长期在这种山地,其驾车技术十分好。可那一转一刹动作也时常叫我这个胆小的人挤出汗来。车过十多道湾,一片临溪的田园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知道黄古村到了。入村的路已经硬化,它是去年由村里组织修建设的。沿小道入村,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几棵很大的古树。有一棵已干枯,主干还屹立在那里。而另外几棵则长得十分的茂盛,以至于将路封得看不到天空去。古树是榉木,属榆科,落叶乔木,高数丈,树皮坚硬,灰褐色,有粗皱纹及小突起。是一种南方的名贵树种。明清传统家具中,尤其在民间,使用极广。在这里,这种树是神树了,苗族人认为,它有护寨的功能,又是子孙灵魂的居住地,每个人对它十分的敬畏,从它成为“神树”的那一天起,没有人去动它的。

        在古树的村道旁,一个妇女正在晾晒布匹。太阳光下,布匹闪着光芒,黑色的染汁还在下滴。我用苗话向她招呼,她则笑容满面地回答:“我以为是个嘎兰角(汉族干部)呢,原来是个苗家。”接着路坎上又有人答话了:“现在是汉是苗哪个认识,衣服都一样的。”寻声走去,坎上的吊脚楼下的围栏里,几个老婆婆正在那里刺绣。问年龄,得知她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有两个还没带老花镜呢。于是与他们聊了起来。她们说,刺绣是为了孙女,有的说是为媳妇,而有的是为她们自己。原以为在这个时代,大家都穿机织衣了,哪知道这里的人还恪守着古训,以穿自己制作的衣物为荣。而她们的后代会缝制苗衣吗?回答都不正面,只是说小的读书去了,儿媳去打工了。但愿我们苗族的传统制衣工艺还在,还有更多的传承人。

        说话间,我爬上了吊脚楼。打东一望,黄古苗寨尽收眼底。黄古村落地处半山坡之上,大大小小的吊脚楼层层叠,错落有致。看到我在举起相机,有的“美人靠”边还见到女子探出头来向我微笑。

        黄古地处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地较少,而且都作了耕地,地基只能选择塝山了。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不宜起居。因此,当地人历来建房都是依山建房,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吊脚楼。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每排木柱一般九根,即五柱四瓜,有的还有七柱五瓜的。这里的每幢木楼,多是三层的,也有两层的。二层之上的“美人靠”。如果建三层楼房的,最下层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木楼多有木梯与楼上下层相接,设有一米多宽的走廊通道。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据该村的万支书介绍,黄古村有四个自然寨,其中以黄古下寨和上寨最大。全村626户人家全都是吊脚楼。它也是施秉保持最完好的吊脚楼村落了。

        黄古有一种高脚粮仓,这可能是该村最有特色的建筑了。我走过的地方不少,其中以雷山县大塘乡新桥村的水上粮仓最有特色。具有防火、防鼠、防虫蚁三大功用。而这里的粮仓则以起点高,离地有两米以上。防鼠、防潮是最大的优势。同时,黄古坪地少,下层可以堆放挞斗、犁铧、晒席之类的杂物。让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黄古村樱桃是很有名的,当年我在这里下乡,就吃到过这种水果。这里土地肥沃疏松,土层深厚,土壤酸碱适度,光照良好,很适合栽种樱桃。这种樱桃属本地品种,虽小如珍珠,但色泽红艳光洁,玲珑如玛瑙宝石一样,味道甘甜而微酸,既可鲜食,又可腌制或作为其他菜肴食品的点缀,备受青睐。这种樱桃营养丰富,具有调中益气,健脾和胃,祛风湿。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风湿身痛等均有益处。经常食用樱桃能养颜驻容,使皮肤红润嫩白,去皱消斑。樱桃的含铁量特别高,常食樱桃可补充体内对铁元素的需求,促进血红蛋白再生,既可防治缺铁性贫血,可增强体质,健脑益智。

        除樱桃之外,黄古当地还是杨梅出产地。果圆如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杨梅成熟时,刺也渐渐软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当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同时,嘴唇上舌头上也都沾满了鲜红的汁水。可惜我们来的不是季节。

        黄古村建寨子于何时,我们不是而知。有人说有四五百年了,而有的说来了二十八代了。从姓氏角度进行研究,也许能多少得到一点信息,但也不那么准确。黄古居住有邰、万、张、潘、朱、廖等姓氏。村里都承认邰姓是创寨先锋。邰姓一部分迁于六合上寨,另一部分又从这里随母迁于剑河县岑松镇塘脚大寨;张姓迁于台江县老屯乡;潘姓迁于六合中寨;朱姓,迁于镇远县报京张松柏河大寨;杨家原为施秉前江长官司之后。黄古算得上是个五姓八族的村寨了。中国的邰姓始于平卢郡,现在河北省阳县。据《姓氏考略》记载,后稷为尧大司农,因有功封于邰,其子孙以国名为姓。这说的是汉族的邰姓,这里的苗族邰姓是不是有关联不得而知。如果是由汉变苗的,那就应该是明初来到清水江一带的。最早到黄古的邰氏到现在已十六代,也就是说黄古开寨至少在二百年以上了。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这些姓是不是汉语意义上的姓。据我考察,其廖姓和万姓当是苗族“柳支系”,是古代苗族中的一支,他们最早来到江南,后至榕江、雷山、剑河等地才进放施秉六合的。他们被汉书上写为“九股苗”。乾隆《镇远府志》(62页)载:“黑苗,在镇远之清江(剑河)、台拱(台江)、胜秉(明时施秉县城驻地)皆是。其山居者,曰山苗,曰高坡苗。近河者曰洞苗。中有土司者为熟苗。无管者为生苗。衣服皆尚黑,故曰黑苗。妇人绾长簪,耳垂大环,银项圈。”又曰“九股苗,与施秉之黑苗同类,地广而族夥,其衣服、饮食、婚姻,丧祭,概与八寨、丹江等同,而性尤剽悍,头顶铁盔。”在清雍正之前,黄古所处的地方是“化外之地”。1726年(清雍正四年),清政府认为苗岭山区“广袤二三千里,户口十余万,不隶版图”,当地无土司管理,决定开辟苗疆,大举进剿生苗。苗民抗清失败后,清政府将之纳入版图。苗族有名无姓,而这些姓可能就是清朝政府开辟苗疆之后,才实行汉姓的。黄古是清末时期蓝翎千总邰鹏飞的故乡。清朝末期,清军团在苗疆招募兵勇,邰鹏飞入了清营。1855年黔东南苗族起义后,邰鹏飞因镇压苗族义军有功,赏给六品军功顶戴,并担任千总。黄古也是苗族义军陈老七和久大别的根据地。在苗族起义后期,清军到这一带会剿义军时,当席宝田军队进攻六合一带时,陈大六、久大别在这里积极组织义军抵抗。1868年,陈老七于五月被俘并被杀害。十一月,清兵破了黄古屯,九大别遁走,起义失败。这里的苗族具有顽强的反抗精神,其业绩无论在苗族历史或贵州历史上都有着光辉的地位。

        黄古村是个典型的苗族聚居区,苗族风情浓郁,除传统节日春节以外,民族节日较多,比较大的节日有十三年一度的藏鼓节、正月姑妈节、二月十五姊妹节,三月九根节、五月二十七独木龙舟节、六月吃新米节、六月黑糯米饭节、七月十三南瓜节、九月新糍粑节等。每到节日时,这里还有苗族不仅要跳木鼓舞,还要吹芦笙。在施秉,一般芦笙只是在杨柳塘一带,南部苗族区以踩鼓为主。但黄古不仅有踩鼓,还有芦笙。这种芦笙成套有十只,其中划分出公母芦笙,这彰显了该村地方声乐文化的独特性。

        这里虽是边远苗乡,而这里在清末就开办私塾的,是施秉开办民间教育最早的乡村之一。朱崇智的祖辈是镇远松柏洞人,道光年间到黄古开办私塾。而他的爷爷是个民间草药医生。朱崇智从小随爷爷学医,学会了治疗疑难杂病,深受到乡民的喜爱。

        黄古是一个神秘的苗族村落。

0一五年十一月十七日于偏桥古镇

 

贵州省施秉县苗学会  吴安明(紫夏)

邮箱:wam520sb@163.com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