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返回首页

8551110535的个人空间 http://bbs.56china.com/?19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清水江龙氏祈雨的传奇故事

已有 987 次阅读 2016-7-3 08:52


 

    前几年,我到双井镇的鲤鱼塘采访独木龙舟之事,我们谈到了独木龙舟的起源,谈到清水江苗族为什么划龙舟之事。饭局间,一位姓龙的老人对我说:我们姓龙,我们是“柳氏”苗族人,来自于武陵,叫武陵人,人们把我们这支柳氏家族。我们由四个柳氏母亲,带着兄弟八人安居于清水江一带。这四个祖母带来的八个兄弟,一个居旧州(属台江),一个居凉伞,一个居平寨,还有一个居住在黄平的苗陇,苗陇梭衣坡那一带的龙氏是我们的族人。所以,当我们到清水江一代之后,人们称我们为“卡柳”——也就是来自“柳”地的客人。

桃花源是武陵苗族居住

    柳氏、武陵、龙姓,这些字眼让我既熟悉又陌生。后来,我又到了凉伞采访,我看到了一农户的庭院的门楣之上,赫然写作“武陵堂”,于是我才真正关注起这“柳氏族人”来。

    我在读中学的时候,读过一篇叫《桃花源记》的文章,那是陶渊明写的,这个魏晋田园诗人,以隐逸出名,人称他为“隐逸诗人之宗”。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二十岁出仕之后,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于是眷念田园,做起了真正的隐者来。去哪里才是他所期望中的田园?一天,他“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先生所发现的田园山寨,居住的也就是武陵人,也就是他文中提到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历史上的“九黎”、“三苗”在古代农耕文明形成过程中,被排挤江南,而向南撤,其中一部分先是退至“左洞庭,右彭蠡(lǐ)”间,而后又向西南迁入武陵山区。武陵之地置武陵郡,这是汉高帝的杰作。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南)。相当于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贵州的锦屏亮司是龙氏入黔的大本营。所谓亮司的“亮”,也就是“柳”地,汉语写作“亮”。清水江的平寨一带的龙氏就来自于亮司,所以叫他们为“卡柳”。

    有关资料说,龙姓起源于“龙图腾”文化。远古时代,人们传说在溟海岛上有一种子有头有尾,有须有鳞,有四肢 ,能兴云作雨,能行空潜海,能耳听百里之声,目观千里之毫,且永岁不食的神异动物,远古大白皋氏时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物来崇拜,把龙作为本氏族的徽标。于是后人以龙氏为姓,《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白皋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出自西汉牂牁地区有龙姓。古代人们将清水江叫作“牂牁”,而《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也可能就是锦屏县的亮司。

亮司:中国第一个“千户苗寨”

    亮司被称为“黔东第一苗寨”,也是贵州最早的“千户苗寨”,早在宋朝以前就是苗族集居之地,宋代诗人谢枋得写的《秦人洞》,其诗“来避秦人万事休,鸟啼花落几春秋。洞门深锁无人到,山自青青水自流。”《黎平府志》载:“诸葛寨,在黎平府北一百里,今名亮寨。”

据龙氏家谱《迪光录》“户口”篇称“亮寨司户口人丁俱系黑苗”;“民族”篇亦称“司属村寨苗疆侗地”,并有苗族语言、服饰、习俗之叙述。

    据“百度百科”介绍说,亮司人是汉化后的苗族。古时封建统治者认为苗疆是“教化不可施之地、风俗不可移之乡”。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年)贵州封疆大吏于淮上疏朝廷,谏议“请开上进之途,将土司族人等并选苗民之俊秀者,使之入学肄业,一体科举,一体廪贡”让“苗民渐变为汉,苗俗渐化为淳,边末遐荒之地尽变中原文物之邦”。次年(1705年)朝廷议准“贵州苗民照湖广例,即以民籍应试”,“各府、州、县设立义学,将土司承袭子弟送学肄业,以俟袭其族属人等,苗民子弟愿入学者,府州县复设训导,躬亲教谕”。朝廷此令一开,各寨纷纷办学,境内苗民接受汉文化教育,于是语言、服饰、习俗逐步汉化,甚至连民族都改成了汉族。1986年锦屏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根据黔族字[1981]40号、63号两个文件精神,以及当地历史事实,正本清源,批准亮司龙姓恢复为苗族。

    我曾到马号平定银考察过,在与刘氏族人交流中,他们说,姓刘也是,姓龙也行,因为“刘”即为“柳”,“柳”即为“亮”。明清时期苗族大多不懂汉语,更不说识字了,清朝建“新疆六厅”之后,官方在编户登记姓氏时,大家不知道姓什么,只听老人说是“柳”地来的人,于是有人登记成“刘”姓,也有人登记为龙姓的。待考。

“风伯”分管风雨雷电

    前面说了这么多,这似乎与主题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因为独木龙舟与龙氏族人有关。话说,清水江龙氏来了四个祖母带来了八兄弟之后,他与便在清水江一带分别定居下来,因临江岸,靠渔业为生,过着简朴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后来,因人口增加,有的迁至黄平县属之翁板、苗陇、教孝、双下、大高山、小高山定居。

    龙姓起源于“龙图腾”文化,他的先祖叫“护巴”,有时叫作“风伯”,能兴云作雨,这是苗族古歌里唱载的。因此,每到祈福祈雨,必请龙氏出山,因为只有这一族人才能唤得起龙回来,也才能普降甘露,润及天下,风调雨顺了,人类也才有好的收成。所以也才有清水江平寨“起龙”的神秘仪式。

    “护巴”或“风伯”何须人也?风伯,又称风师、箕伯,他的名字叫做飞廉,他原来是蚩尤的师弟。他的相貌奇特,长着鹿一样的身体,布满了豹子一样的花纹。他的头好象孔雀的头,头上的角峥嵘古怪,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他曾与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为师傅,在祁山修炼。《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同礼•大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后来雨师被巫教纳入神系,或为河,或云,为龙,或虹,就是湖或塘划出的波纹等等也都认为是他。

    苗族古歌里经常将这风伯与撒男(太阳神)比肩,一个将阳光普照大地,一个将甘露播撒人间,既分工,又合作,这也才有这个早气蓬勃,生生不息的自然世界。

    中国古代的风神和雨神起源比较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而苗族人则认为“风伯”有时又是个通天立地的老人,有人说他就是龙氏族人的祖先。因此民间在祈雨时,总希望找到个姓龙的人来主持祈雨仪式。施秉杨柳塘苗族每年都举办构巴仙祈雨活动,过去每到这一天,都是要请苗陇或清水江那边的龙氏族人来主持仪式,这叫做“舅家来人”。杨柳塘苗族是吴氏,其先祖耇梭从雷山西江迁居杨柳塘,与耇梭结婚是清水江平寨的龙氏女儿,苗族有“十代不能忘亲”的说法,因为大小事由舅家主持。虽说现代理念,不再有“舅家主持”的事,但故事还得这样讲述。

    一九七二年,由于天太干旱,我们村的百姓希望有天公帮忙,于是决定“求雨”。这种活动那时叫封建迷信,谁也不能动的。但天实在太干旱,大队党支部也只好默认。祈雨仪式就选择在村子对面的一个小山坡上进行。女人不能进场,全寨子的男人都去了。又是锣又是鼓,又是巫词又是神调,最关键的时刻巫师发话了,非要找个姓龙的人帮忙提狗才算圆满。哎!这真是磨人,派了几个民兵到杉木河去,找到了原藉黄平村翁板的龙通荣回来,又是一番巫事法事之后,祈雨才算结束。我不知道那次祈雨之后下不下雨,但非找“风伯”龙氏的后代,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的。

    从清水江到潕阳河一带的苗族,不论是河边苗或是高坡苗都有同样的说法,那就是“河边的划龙船,高坡吹芦笙”。 关于这方面的传说故事,我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说到。

吴安明(紫夏)2016/6/6于偏桥古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