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返回首页

8551110535的个人空间 http://bbs.56china.com/?19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独木龙舟史话

已有 1004 次阅读 2016-7-3 08:54


       施秉打造了中华第一独木龙舟,这是值得庆幸之事。关于独木龙舟起源于何时,历史上没有定论。苗族在古代,因没有流行的文字,找不到到史料,我只能用有关史料,并从历史学的角度去粗略考证。

伏羲氏是苗族先祖

       苗族源于何处?史学界说法不一。根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朝江先生考证,他认为,苗族源自古代东夷集团。我国是有着辉煌典籍资料的国家。尤其是先秦典籍记录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基因,勾勒了中华文明滥觞的历史轨迹。大量的先秦史籍告诉我们,7000年前左右,在我国的东南部生活着一个原始人类群团,称夷族,号东夷,伏羲是东夷集团的大酋长、大首领。据古籍记载:《山海经•大荒南经》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遁甲开山图》载:“伏羲生成纪,徒治陈仓。” 《潜夫论》载:“伏羲,其相日角,世号太昊。”《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方……有人曰苗民……名为延维。”郭璞认为,延维即庄子篇所谓之委蛇。闻一多认为,延维或委蛇指伏羲,是东南方苗民之神。《春秋世谱》载:“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广韵》云:“女娲,伏羲之妹。”《吕氏春秋•十二纪》载“太嗥伏羲氏。”孔颖达《左传疏》云:“太嗥身号,伏羲代号。”《说文》云:“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如此等等。

       由于上古代没有文字,先民事迹多赖后人一辈辈口耳相传,加之古今方俗之异,后来见诸文字,便出现同名异形现象。同一位伏羲,春秋战国以来的各种古籍中便有不同的写法。伏羲、伏戏、包牺、庖牺、炮牺、伏牺、虙羲、虙戏、宓羲、宓戏等,均属音同音近相代。又随着社会发展,文化进步,不同时期的学人对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和评价,便出现同人异号现象,其所指实一。太帝、太昊、太嗥、春皇、木皇等,均属因事而立称,所指都是伏羲。

           司马迁《史记》从黄帝记起,不为伏羲作传。东汉班固《汉书》突破《史记》的界限,将上古帝王从黄帝推至伏羲。《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世经》言:“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春秋运斗枢》曰:“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也。”《汉书•古今人表》中首叙伏羲,次列炎、黄,以伏羲为历史源头。《潜夫论•立德志》有“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牺、神农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日祝融,或日女娲。”《春秋元命苞》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伏羲为三皇之首。晋代皇甫谧所著专述帝王世系的《帝王世纪》,上起三皇,下迄汉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继天而王”、“作八卦”、“造书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礼”等,功业卓勋。伏羲还是中华文化的肇始者。

           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说:“太古之世,无所谓政治,亦无所谓君主,各分部落,不相统一。……不知经历若干之岁月,始就由众部而集中为大群。”7000年前左右,在我国的东部平原,即长江、黄河和淮河的中下游富有人类生存优越条件的地域,就始由众部而集中为大群,称夷族,号东夷,古“东夷”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原始部

落群。伏羲是东夷部落群的大酋长、大首领。

           现代历史学家的研究也作了进一步考证:

           芮逸夫在《人类学集刊》撰文,题目为《苗族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他说:“现代的人类学者实地考察,才得到这是苗族传说。据此,苗族全出于伏羲与女娲。他们本为兄妹,遭遇洪水,人烟断绝,仅此二人存。他们配为夫妇,绵延人类。”蒙文通《古史甄别》言:“中国古代之文化,创造于泰族,导源于东方,炎黄二族后起,自应多承袭之,然两族各有独擅之文化……而亦有其特殊之点可寻。”夏曾佑在《中国历史》说:“盘古之名,古籍不见,疑非汉族旧有之说。或‘盘古’‘盘瓠’音近。盘瓠为南蛮之祖。此为南蛮自说其天地开辟之文,吾人误用以为己有也。故南海独有盘瓠墓,桂林又有盘瓠祠。不然,吾族皇,并在北方,何盘古独居南荒哉?

           闻一多写过《东皇太一考》一文,他考证苗族里的伏羲就是九歌里的东皇太一。他的另一文《伏羲考》,前半部分从传世文献中搜集了大量龙蛇记载,加上当时已发现的汉代画像砖石,证明伏羲为龙图腾;后半部采集了近50则西南少数民族关于伏羲女娲在洪水过后兄妹婚配再造人类的故事和民俗资料,并加以语音训诂,证明伏羲即为盘古,是东南方苗蛮族的祖先神。

伏羲氏作独木舟

       上面说了伏羲氏是苗族的先祖,现在我们又来说关于伏羲氏作独木龙舟的事情。我国的造船史绵亘数千年,早在远古就开始了。那么是谁最早建造船呢?当然是伏羲氏和他的族人。

       那么苗族先民们究竟在什么时候创制了舟船,已很难考证,但可以说我国是发明舟船很早的国家,而且这个作舟的民族是苗族。

       刘向《世本》说:“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又“古人见窾[kuǎn款,中空之意]木浮而知为舟”。说明我们祖先对一些物体具有浮性已有认识。接着他在《淮南子·物原》写道:“燧人氏以匏[páo袍]济水,伏羲氏始乘桴”。这里生动地说明了渡水工具历经改进的过程。“匏”是葫芦,“以匏济水”是说古人为了使生活得到改善,抱着葫芦或树干作为浮具,到深水去捕鱼。以后,人们又把好几个葫芦用绳子联起来系在腰上以提高渡水时的浮力,这叫腰舟,以后发展到捆在背上,这样就可以把双手解放出来,使双手配合双脚一起划水,提高了人们在水中捕鱼的能力。传说伏羲氏能教人结网捕鱼,饲养牲畜。

       筏的制作比独木舟要容易。它易于取材,制作简便,能多载,行驶平稳,不怕水浅流急,是很好的水上工具。

       但筏也有不足,深水急流怎么办?加之江南多水区,没有一种更为先进的水上承载工具不行。于是,这时就出现了“舟”。

         《易·系辞下》说,“伏羲氏刳[kū]木为舟,剡[yǎn]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刳木为舟”就是选一根大树干,用刀砍出一个长槽,然后用火烧掉木屑,再砍、再削、再烧,直到长槽达到合适的长度、深度为止。人坐立在槽中就可以浮水漂向远方了。一般说来,造独木舟要选直径在一米以上,长度在五米、甚至一二十米以上的大木才行。独木舟也就此产生了。有了水上承载工具,远古祖先得以进行在大江大河里捕捞和迁徙航行了。

       “百越”是指远古时期居住于我国东南江苏、浙江、福建及岭南地区的越族各系(故称百越)先民们,这其中苗族部族最大。

最早的独木舟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浙江的萧山。二00二年十一月份,跨湖桥遗址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在跨湖桥遗址上,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这只独木舟出土时船头朝东北,船尾向西南,非常狭长,接近船尾有一小部分因为砖瓦厂取土而被截掉。船现长5.6米,船身最宽处为53厘米,船体深20厘米,船帮有部分被损坏,因而宽窄不一。考古专家依据古船出土的地层年代,推断出独木舟的“年龄”约为76007700岁。跨湖桥的这条独木舟的发现,把迄今发现最早古船的年限再次向前推移。跨湖桥古船的发现,把全国纪录和世界纪录一下子向前推了2000多年,堪称一个飞跃。

       我们注意到2001年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的独木舟,旁边有疑似是边架的设施,不远处遗留的竹席残片可能就是船帆。如果这个判断不错,它就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带帆边架艇。此外他还注意到在华南各地周汉时期遗存中发现的独木舟,上面的穿孔也可能是安装边架用的。类似清水江一带的独木龙舟。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些船都有可能是百越先民曾经使用过的边架独木舟的“活化石”。

         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历史文献资料后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浙江绍兴崛起的越国(当时称“于越”),只是越人中的一支。而与此同时崛起的吴国(当时称“句吴”)也是越人的支系。由于越人都居住在我国长江下游的东南沿海地区,所以古书就将这一地区称之为“百越之地”;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也被称之为“百越民族”。

       古书称百越民族“善于用舟”。越王句践曾描述:“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温州府志》载:“竞渡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同以祈赛。”这个古代“百越”民族里,其实大部分是苗族。苗族最大的特征除有语言之外,还有子父连名的习俗。读过《吴越春秋》的人都是知道,吴国以国为姓,从帝王到子民全是子父连名。2012年,我去过江苏无锡考察吴氏族源,我才知道,原来那个所谓的吴越其实就是苗族建立的国家。 我们贵州有“吴苗子,廖革都”的说法,这话虽不好听,从侧面可以说明:吴氏为苗族。那么在吴越之地出土独木龙舟,不能说与苗族打制独木龙舟没有关系。

独木龙舟在贵州

       贵州在大西南,在贵州的苗区何以出现独木龙舟,这当然与苗族迁徙有关。

       进入唐宋时期,多数苗族迁入湖南至贵州东部一带,也就是古书上所说的“五溪蛮”之地。这些地方生产楠木,所以临江的苗族人多用楠木作用材木。作为造船用材更是十分盛行宋代寇宗爽《本草衍义》:“楠材今江南造船皆用之,其木性坚而善居水。”据《西湖志余》记载,宋理宗时曾完全用香楠造了一船。宋代朱辅《溪蛮从谈》:“独木船,蛮地多楠,极大者刳,以为舟。”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蜀地 宜者生,童童若幢盖。然枝叶不相凝,茂叶美阴,人多植之。”由此可见当时五溪蛮地区楠木成林 面积是十分广阔,而且多用作造成船之用。过去,我所居住的杉木河沿岸,杉木、楠木都是比较多,只是明清作“皇木”之用砍伐过多,所以现在少了。

       关于贵州清水江苗族的独木龙舟,更早的记载比较少,我们现在所能找到的史料寥寥无几,但也能说明情况。

       徐家乾《苗疆闻见录》:“好斗龙舟,岁以五月二十日为端节,竞渡于清江宽深处。其舟以大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风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

       《镇远府志(乾隆)》:“重安江,由胜秉入清江,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龙舟戏。形制诡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树併合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皆站立划浆,险极。是日,男妇极其粉饰。女人富者,盛装锦衣,项圈、大耳环,与男子好看者答话,唱歌酬和,已而同语,语至深处,即由此定婚,甚至有当时背去者。”

       《施秉县志(民国稿)》:“划龙船,县城及胜秉分县城以五月五日,平寨、铜鼓塘各寨以五月二十四、五、六等日。船用长木刳成,前尾具备,施以彩色,荡漾波心,蜿蜒有势,颇足观赏。”

       另外,关于端午节是否现苗族有关,有的文化名人已作考证,比如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闻一多先生就在他的《端午考》一文中说考证过,他说:“端午节多与龙舟相关,因而定为此节,起于吴越,是苗人的节日。”又说“划着刻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做竟渡的游戏,绘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

       文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宝鸡文理学院副教授孙霄,在他写的《清水江苗族独木舟文化圈初探》:“这种母子船(龙船)的形制最初从独木舟发展而来的。”

       清水江独木龙舟受到关注,发端于上世纪五十年代,1958年,民主德国曾专门组织拍摄了纪录片。1962年,清水江上曾出现过二十八只龙舟。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程来此拍摄了清水江龙舟的记录片。八十年代后,清水江龙舟已达四十只之多。独木龙舟现在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我们更应当高度重视。

 

吴安明(紫夏)2016/6/6于偏桥古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