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白色中衣中裤、黑色红边大礼服、深蓝色的半臂罩衫……昨日上午,穿上自己最爱的这套,黎冷从容地出了门。穿过钢筋水泥的都市,穿过市民异样的目光,黎冷走进了海椒市东街的某小区,他创办的公司办公地点就在这里。两位身着牛仔裤、休闲服的年轻人与黎冷迎面走过,在擦肩而过的瞬间,两个年轻人的目光像在黎冷身上生根一样,久久没有移开,惊讶得像见到了外星人。作为四川“汉友”群的骨干力量,黎冷的尴尬遭遇也是全国许多“汉友”亲身经历过的。着、品菊酒、吟诗赋、颂经典……眼下,全国的“汉友”队伍越来越庞大,他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但往往人们对他们不合时令的穿着都会有所非议,认为他们是在作秀取宠,而非复兴。对此,黎冷无奈地表示:“迟早有一天,人们会理解我们的。” <strong> 每月多半时间</strong><strong> 着汉服出行</strong> “你好!”先是双手作揖问候,见记者有些手足无措,黎冷随即拖来椅子让记者坐下。话题从黎冷身上的汉服说起,记者问题不断,黎冷索性起身来了次带解说的全方位立体展示:大礼服、中衣、中裤、锦囊、云袜、翘头履……“穿着一身轻松,我已经习惯了,也没什么不自在,一般我还会戴冠,但前两天头受伤了,不方便。”自我评头论足一番,黎冷称,“衣服都是量身定做的,一套一百多,也便宜。”最早时只是参加才穿汉服,现在黎冷一个月有大半时间都是着汉服出行,包括到公司上班。黎冷说,现在像他这样经常穿着汉服上班、上课的起码有100多人。记者注意到,黎冷脚上穿的是布鞋。“下雨怎么办呢?”“改穿胶底布鞋,或者木屐、长筒靴,实在不行就不穿,肯定不能食古不化噻。”<strong> 多数市民表示不理解</strong> 电脑前一身古装打扮的黎冷发短信接电话,丝毫没有不适,但毕竟汉服布履与电脑手机反差太大。其实,针对“汉友”的活动,不少人以“装神”“作秀”为由予以抨击。昨日记者试探性说出不解,黎冷反应相当平静,他说2004年,他穿汉服上街时,很多人来围观,但有人说他穿的和服,有人说他是唱戏的,还有人说他神经病,就是没人说他穿的是汉服;而现在他穿这身走在街上,已经有人知道这是汉服了。“我们复兴汉服并不强迫你一定要穿汉服,但我们要通过行为告诉大家,汉族其实也有自己的民族服饰,现在有人认识汉服,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黎冷说,“世界上几乎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很多汉族人却不知道自己也有民族服装,这是不正常的!” <strong>成都“汉友”已近千人</strong> 据了解,“汉服运动”开始于四年前互联网上几位热血青年汉服上街的行动。发展到今天,“汉友”团队已经非常壮大。现已有上十家与汉服、民族传统文化有关的网站,而某网站的“汉服吧”人气非常旺,目前已经有40多万帖子,全国各地的“汉友”举行完活动,都会第一时间把活动内容和发到吧里。有趣的是,“汉友”们总会为自己取一个非常雅致的网名,如“子奚”“入尘居士”“溪山琴况”等。 在成都,“汉友”出现得比较早,2003年,全国掀起了一股穿汉服弘扬传统文化的风气,成都也同步启动,不过当时四川的“汉友”人数不到10人,他们在每年的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都会搞一些活动。几年时间,四川汉友团的阵容越来越强大,今年还成立了“四川传统文化交流会”。据悉,目前成都的汉服爱好者有近千人,年龄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不过几岁。 <strong> ○声音</strong><strong> 是作秀,还是文化复兴?</strong>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发现一拨身着宽袖长袍、布带束腰、脚登布鞋的人在吟唱着这样的文言歌词,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strong>市民——感觉像行为艺术</strong> 市民刘小姐:“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群人是不是在搞什么行为艺术?我还是不太接受这样的方式来推广汉文化,觉得有哗众取宠的感觉。” 市民陈小姐:“这种行为和现在流行的cosplay(动漫、游戏真人秀)比较类似,不过喜欢cosplay的都是些十多岁的小孩子,所以他们在街上穿着夸张的动漫服,不会让人觉得有不妥。但穿汉服的人一般年龄都比较大,难免觉得有些刺眼。我觉得,振兴汉文化是没问题的,但这些行为让人觉得有作秀的嫌疑。” <strong> 专家——不妨宽容看待</strong> 西南民大汉语言文学院教授祁和晖认为,穿汉服,行汉礼,是在中国经济复兴后必然出现的文化现象,不妨宽容看待它。“中国不仅要和全人类接轨,也要发掘自身的文化瑰宝。“五四运动”打倒了封建礼仪,但也造成了文化断层,现在很多传统礼仪都不复存在了。比如说结婚,以前是拜天地 ,但现在一般都模仿基督徒的婚礼仪式,女的穿白色婚纱,男的穿黑色西装,按以前结婚讲究喜庆的传统看,黑白二色不仅不伦不类,也不吉利。不过,好在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逐渐复兴, 目前节日习俗在渐渐恢复,我相信数年后,这些礼仪习俗也会得以恢复。”祁教授还用于丹现象来说明“汉友”们对复兴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于丹是用自己的观点来谈《孔子》,虽然有些方面不专业,有硬伤,但总体而言积极性大于消极性,这和‘汉友’们穿汉服推广汉文化的意义是一样的。” 首席记者 罗曲 记者 徐力 冯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