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58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拯救满族的“嘎达梅林”

[复制链接]

26

主题

10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riotedzested 发表于 2009-9-21 00:5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TRONG>萨满文化是一部百科全书</STRONG> 8月下旬,国际萨满学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与会专家一致呼吁,应该加强对萨满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尤其是抢救满族传统说部艺术的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时期。 “萨满实际上是一种概括的说法。萨满是北方游牧、狩猎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相信万物有灵。它是一种宗教,但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以,有人叫它萨满教,有人叫它萨满文化。”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佟悦告诉记者。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以为萨满只是满族独有的文化现象,其实不然。“萨满文化分布很广,从东北的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到蒙古族、维吾尔族等,都信奉萨满(其中蒙古族和锡伯族同时也信奉喇嘛教,有萨满和喇嘛斗法的传说);有人说,云南等地比如苗族也有萨满,只是表现形式不太一样。”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还是满族的萨满,这与满族统治中国长达360年有关。“清代的皇室是很重视萨满的,有明确的乾隆等皇帝派人寻找萨满的文字记载可查询,”佟悦说。 萨满一般解决的是人的生活问题,不像其他宗教那样,强调精神追求,希望自己成神成佛。萨满,就是供奉在家里的神灵或祖先,萨满祭祀一般也就是为了祈福,希望保佑家人安康、五谷丰登。 佟悦本人就是正宗的满族人,他的祖籍在赫图阿拉老城附近。经过家族的传承和多年的专业研究,他对萨满文化的了解非常详尽。佟悦介绍说,萨满的祭祀活动热闹而神圣,一般都是在秋天举行,但由于两天的祭祀要杀两头猪,所以祭祀的时间也要看家族的富裕程度。第一天上午祭汉族神,包括佛、菩萨、关公,下午和晚上祭祖、拜先神;第二天祭索伦竿(立在院门口的高高的竹竿),也就是祭天神了,其实就是把猪下水放在索伦竿顶部的一只碗里,等待乌鸦或鹰把肉叼走。“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在杀猪领牲的时候,要往猪耳朵里灌水或酒,如果猪摇头了,就说明天神接受了礼物,祭祀活动才能继续下去。在煮肉的时候,就是萨满宣讲神话和宗族故事的时候。” 萨满文化独具特色,并且内容广泛,对很多生活形式和艺术门类都有影响。从建筑上看,最有特色的是索伦竿。它在解放前的东北甚至北京的很多院子里都很常见,沈阳故宫的清宁宫前现在还保留着。 满族的舞蹈主要也来源于萨满,比如腰铃舞、神刀舞、抓鼓舞、托栗(铜镜)舞等。另外,东北传统菜肴白肉血肠也来源于萨满祭祀活动。 <STRONG>说部艺术就是满族的史诗</STRONG> 在萨满文化中,表现最集中、最明确的,就是说部艺术。满族传统的民间口碑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广藏在满族民众之口的民间文学传说故事和谣谚;二是具有独立情节、自我完整结构体系、内容恢宏的长篇说部艺术。 吉林省中国满族传统说部艺术继承副主编荆文礼告诉记者:满族说部,是满族民间艺人传讲的长篇英雄传说。讲古,满族叫“乌勒本”,汉译就是传或传记。本世纪初以来,在多数满族群众中已将“乌勒本”改称为“满族书”、“说部”、“家传”、“英雄传”等。“乌勒本”只在一些姓氏谱牒和萨满神谕中保存着。满族说部基本上在氏族内部较小范围内传播,与本氏族族系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靠口耳相传。 目前,满族说部遗存的存藏主要有“窝车库乌勒本”、“包衣乌勒本”和“巴图鲁乌勒本”3方面内容。“窝车库乌勒本”是萨满世代传承下来的萨满教神话故事,典型代表作品有《天宫大战》、《乌布西奔妈妈》等。“包衣乌勒本”,即家传、家史,近10年来在满族姓氏中发现较多,以《萨布素将军传》为代表,影响很大。“巴图鲁乌勒本”,即英雄传。 荆文礼老先生认为,说部与萨满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它首先表现在神话是在母系氏族时期,萨满文化与萨满教是同时产生的,比如《天宫大战》中有300多位女神,就是母系氏族的反映,这是人类社会童年时期意识形态的产物。在发展过程中,说部逐渐成为一个总体的概念,由神话演变为传说乃至英雄传说,反映出人类文化阶段从低到高、从虚幻的神话向实在的祖先崇拜演变。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又发展为英雄崇拜,有《红罗女》、《两世罕王传》、《金兀术传》等重要作品。 另外,说部的内容是萨满文化的见证,很多萨满故事都是通过说部反映出来的。除了神话、祖先、英雄故事以外,说部还集中表现了满族的民俗文化。满族说部在歌颂先民英雄事迹的过程中,向后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生动活泼的萨满祭祀仪式,以及天文、地理、动植物种类和生活习性等北方少数民族的知识。 再有,萨满文化是说部的载体,说部的内容是萨满文化的反映。在祭祀的时候,萨满所唱的神词的内容就是说部。汉族都有史书,都有文字记载,而说部是在萨满的记忆中存在,并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下来的。 荆文礼很激动地说,以前不知道满族有史诗,现在整理出来的《乌布西奔妈妈》共6000多行,“这就是史诗,就是满族的嘎达梅林”! <STRONG>“史诗”抢救刻不容缓</STRONG> 说部所蕴涵的价值是专家们高度评价、不容置疑的。 满族说部中展示的丰富内容,满族说部的收集和发掘,对东北满族史、民族关系史、东北涉外疆域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如《黑水英雄传》、《雪山汉王传》等,细腻翔实地记载了黑龙江北广阔江域、库页岛上的土著居民与生活、“江东六十四屯”等历史沧桑。荆文礼先生很喜欢《飞啸三巧传奇》,它讲的是道光年间黑龙江以北,三姐妹与入侵的沙俄斗争的故事。它的历史价值相当于蒙古族史诗嘎达梅林。“其中提到一座大山,山上有明朝嘉靖、清朝乾隆的题匾,都被沙俄烧了,只有这个故事很多年后留下来做了见证。这比那些什么‘戏说’的电视剧都要精彩和真实得多。” 另外,说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记载了清代很多官员流放到黑龙江,与当地满族民众共同劳动和生活的情况。这些说部有的匡正史误,有的补充了史料的不足,甚至有些史料还鲜为后人所知。 说部还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很多作品内容厚重、故事精彩、人物形象感人。荆文礼所在的小组刚刚整理出一部《雪妃娘娘和包罗嘎汉》,正与出版社研究准备出书,完全可以拍摄成影视作品,更广泛地流传。《雪妃娘娘和包罗嘎汉》讲述的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悲剧故事:在科尔沁草原,有一个小女孩雪儿,她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和继父都去世了,她被好心的蒙古族人收养。长大后,在一次冬至节,她救了来打猎被山火围困的皇太极,被皇太极看中,带回赫图阿拉老城。但是,由于其平民出身,努尔哈赤没有给这一对相爱的人赐婚。失望之极,雪儿出走,在野地里生下了皇太极的孩子。可是,在她去寻找食物的时候,孩子被狼叼走了。她十分伤心,遁入佛门,辗转回到科尔沁。去世之前,皇太极得知消息,赶来与她相聚,但是没有见到她最后一面。雪儿死后,被皇太极追封为雪妃娘娘,被埋在了寺庙附近。她的狼孩后来被科尔沁人收养,长大后成为一个部族首领,就是包罗嘎汉。 在提到说部保护的时候,荆文礼先生的声音充满焦急和忧虑。据透露,现存的说部作品大概有30多部,目前只整理出10部,大概380万字。这些故事原来都是用满语讲的,现在会满语的人很少了,只能用汉语讲。目前,健在的满族说部传承人只有十余人,大多数已年逾古稀。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满族说部老人傅英仁,这两年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基本上已经不能讲话了。2002年,荆文礼去录音,老人一激动,差点出生命危险。 “再不抢救就晚了,一旦人走了,说部就没了。”  <STRONG>萨满文化应有选择地保护</STRONG> 对于萨满文化,也许很多人都会有一种遮遮掩掩但又不吐不快的疑问:民间,主要是东北农村虽少见但仍然存在的封建迷信活动“跳大神”,是不是跟萨满文化有关系? 沈阳故宫博物院的佟悦向记者解释说:萨满是舞者的意思,是沟通人和神的使者。如果人有什么要求,就通过萨满向神央求;如果神有什么指示,也通过萨满来传达。 萨满一般都是本家族中的妇女,而且是得过重病、怪病又康复了的妇女,“用俗话说,这样的人都有点神叨叨的,也就是精神不太好。”据说,这样的人容易接受神的教化。萨满中有些东西还真是难以解释:一是萨满的舞蹈节奏快、时间长,一般人的体力承受不了,似乎确实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二是有人曾在黑龙江看到过一个女萨满“神灵附体”,她原本不会说满语,可是“下神”后居然能够流利地用满语说话,并且经过语言专家认证“确实是满语,只是节奏太快,听不清楚。” 佟悦说,萨满文化里面确实有一定的迷信成分。“当时是落后的民族,生产力低下,抵御自然的能力也低。遇到灾年,只能向神灵祈祷。”这种状态其他宗教或民族文化在发展初期其实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并受社会文明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也会随着文明的发展而自然消失。但现在,在一些偏僻、贫困的农村,仍然有人利用萨满的形式“治病”骗钱,这些都是巫医神汉,他们请的都是什么“狐仙”、“黄仙”,其不会讲萨满的神话和民间故事,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萨满。 “所以,保留萨满文化,也是要摈除其中的封建迷信成分之后,抢救和保护萨满所反映的民俗、历史、艺术、文学等价值”,佟悦强调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