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家乡发展,兴业计划助通辽青年致富<div class=[/img]<td class=[/img]“不要说1000元,给5000元我都不愿去。”11月13日,在长满绿油油的反季节蔬菜的大棚里,当记者问起还愿不愿意去外地打工的问题时,青年农民陈涛憨笑着说,他今年一年的纯收入保守估计有10万元。 今年24岁的陈涛是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扣河子镇扣河子村人。2005年,陈涛初中毕业后到辽宁省打工,每月能挣1000多元。2007年,他回到村里种植反季节蔬菜,如今成了旗镇两级青年致富明星。 “多亏镇政府和团委创办的青春创业园,为我提供贴息贷款和免费技术培训,还帮助联系销路。”陈涛说。 2007年9月末,从打工地点回到家里帮助秋收的陈涛正在地里干农活,扣河子镇团委书记乔宪坤找到了他,动员他到镇政府办的青年创业园承包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并保证政府和团委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如果能在家乡发展,谁愿意背井离乡外出打工?”陈涛告诉记者,初中毕业后,他一直想干点事儿,可一没门路,二没资金,三没技术,碰了不少壁。 乔宪坤的话让陈涛动了心,决定留在家乡创业。 2007年10月,扣河子镇政府拿出资金,由镇团委组织40多名返乡青年农牧民,到辽宁省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学习和参观现代化农业种植,并为参加现代化农业种植的青年提供政府贴息小额贷款。同时,扣河子镇政府从辽宁请回现代化农业种植专家长住扣河子镇,在青年创业园为返乡青年进行技术指导。 陈涛是行动最快的人。10月末,学习回来后,他在青年创业园承包了8个蔬菜大棚,2008年4月,陈涛种植的第一批反季节香瓜和辣椒卖出了好价钱,陈涛兴奋不已。 此时,陈涛的创业由于资金不足到了瓶颈期。今年6月,在扣河子镇团委的协调下,陈涛从银行得到了两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又承包了10个大棚,现如今陈涛已经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扣河子镇党委、镇政府认为返乡青年农民眼界开阔、有冲劲,是创业的主体,而团委组织动员能力强,更容易和青年人沟通。2007年9月,扣河子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将现代化农业种植基地交给团委管理,并更名为青年创业园。 扣河子镇党委副书记刘学告诉记者,镇团委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政府建立的青年创业园有175个蔬菜大棚,大部分由团员青年种植和经营,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引、帮、带是青年创业园建成一年多来,扣河子镇团委总结的扶持青年创业的经验。”乔宪坤说,“引”是组织青年到外地考察和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将青年团员领进致富的大门;“帮”是引进新的蔬菜品种,帮助种植户找销路,提供贴息贷款;“带”是让青年农民推选出青年兴业示范户,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今年20岁的赵艳军是库伦旗下扣河子嘎查人,2006年他返乡后,团库伦旗委为他协调贴息贷款两万元,办起了养猪厂。如今两年过去了,赵艳军不但还了一半的贷款,还盖了4间大瓦房。赵艳军说,现在他养猪一年的纯利润就有两万元。 “现在的青年农民需求很现实,也很丰富,仅靠发文件、读报纸,是吸引不了他们的。”团库伦旗委书记薛宏国说,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必须给团员青年提供发展的平台,为他们创造致富的机会。从2005年到现在,团库伦旗委已累计协调金融机构向全旗农村牧区青年投放贷款200万元,直接受益青年达到400余名,帮助青年农牧民实现增收700余万元。 团通辽市委书记姜宏介绍,2005年7月,通辽市各级团组织开始实施“青年兴业计划”,从政策、资金、培训和服务4个方面,针对35周岁以下农村青年,大力推广“团组织+银行+农村青年”的创业模式。经过几年运作,“青年兴业计划”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工作流程,在农村牧区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从2005年到现在,通辽市各级团组织共落实政府贴息小额信贷资金3000多万元,扶持5000多个青年种、养殖户,间接带动了5万多名青年农牧民共同致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