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8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黔东南行之看图说话(朋友给的不敢不给大家分享)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tawingmurre 发表于 2009-9-21 15:2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还是中学时在地理教科书上看到的关于贵州气候、地形和经济的表述。时间已经跨到了二十一世纪,沧海桑田,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在改变,不知道夜郎国里的人们是不是也换了容颜。长假前夕,我和天涯网友一行11人相约黔东南,一同走进了这座天然民族旅游区。    黔东南是苗族的聚居地之一。凯里是黔东南州首府,是全州旅游的中心城市。    D1:我是中午1:50时到达凯里的。跟随着人流出了站台,当我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想象中他们的面孔时,看见出站口几台相机一齐对着我,哈哈~~先我而到的几个朋友早已等候在出站口了,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在成百上千的人流中一眼认出不起眼的我的。一阵寒暄后,他们告诉我,是我这身驴者的行头让他们认定是我。晕~~ 从火车站到市喧闹中心还有约10分钟的车程,一路上看见这里的建筑和一般小城市无什么异样,悠闲的人们、狭窄的马路、拥挤的车流、老式的楼房......到达市区,但见熙熙攘攘的人流、宽敞整洁的街道、林立的现代建筑、琳琅满目的店铺......没有想象中的贫穷。后来得知,因为贫困,国家注入了很多扶贫资金,好些单位也从中央对口部委争取到扶贫款项。  我们入住在市政协的白云宾馆,处在闹市区。听说旁边就是小吃一条街.早就对贵州的小吃垂涎三尺,放下行李,来不及整理我们就直奔小吃街去。哇!才到街口,一阵阵辣味扑鼻而来,只见一个个小吃摊鳞次栉比,各颜色的遮阳伞把这条狭窄的小街装点得姹紫嫣红,从摊位上升腾的袅袅浓烟带着酸甜苦辣各色味道肆意的在空气中蔓延......有烤豆腐、刮凉粉、酸汤粉、水煮土豆.....我们每样都尝了尝,还觉得意犹未尽,在出小吃街的天桥下,看见最具黔东南特色烤豆腐,闻着鱼腥草特殊的香味,忍不住又来了一盘(写到这,咽了咽口水,不禁回味起鱼腥草的香味来)。 回到宾馆,美美的睡了一觉,睡梦中依稀听到其他驴友陆续赶到,起床,集合,大家自我介绍。有意思的是平时在群里聊天时的印象和在现实中完全不一样,例如活动组织者黎头和职业摄影师彭哥的角色似乎该互换,小巧玲珑的Over和万种风情的梅子也应该交换一下角色......这时听州政协的邵南平主席来报,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最后的赤脚医生李春燕也下榻在这里,呵呵~~那可是我们心目中的偶像,也是我们这次贵州之行要访问的重要人物啊。接下来当然是前去祝贺、合影、共进晚餐。    晚上,少不了要逛逛夜市,看看这里人们的夜生活。    卖花姑娘和卖花GG。这里的花卉特别便宜,一束马蹄莲五枝才1元。D2:清晨,街头这幅场景很容易让我想起“大融合”这个词(词组)。我们的早点——常旺面。猪肠和猪血旺煮的面,取谐音便是这么个吉祥的名字。味道确实不错,辣得够劲 常旺粉用完早餐,我们踏上了去从江的旅程。    来之前就仔细查阅了关于从江的介绍:从江县居住着苗、侗、瑶、壮等民族人口3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4%。在从江,你可以倾听美妙和谐、天人合一,享有“清泉闪亮之音乐”之称的小黄侗族大歌、领略“最后一个火枪手部落”岜沙原始的部落遗风、感受“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银潭的超凡脱俗、体验“中国生育文化第一村”占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这里,你可以品尝鲜甜可口的从江椪柑和长寿绿色食品从江香猪。放眼从江,原始、古朴而神秘的民族风情、民族建筑、民族服饰和民族节日,如纯金璞玉,风格别致,个性突出。自然风光钟灵毓秀,人文景观美不胜收,让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吧,但我们要翻越前面这座高山,还要在山巅上行使至少5个小时,才能到达榕江,然后从江。    现在已记不清我们是怎样在崇山峻岭中晕眩的,只记得同行MM被颠得异常痛苦的面容。从盘山路下来,中途歇息,痛饮山泉水。    下得山来,以后的公路都是沿着都柳江行使。沿路有很多寨子,吊脚楼依山而建,民居建筑,整齐完美;寨子周围古榕挺立,河水潺潺,山清水秀,乡土田园风光独具魅力。    由于前路的艰辛,没人注意到沿路的美景。    又约莫行驶了3个小时,我们到达了从江县城。这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城,都柳江把从江县城一分为二。从远景上看,夕阳下的县城分为老城区和新城区,新的为砖瓦楼房,饰以彩色玻璃,旧的为传统的木制吊脚楼。小城透着安详和平和,街上的人悠闲自在,很多穿民族服装的老乡吸引着我的视线。    在县城我们没有停留多久,就被雍里乡政府的朋友接去大洞小学食宿。县城到大洞约1个小时车程的山路。沿路的风景也很漂亮,以至于我们多次忍不住要求司机停车让我们拍照。大洞远眺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晚吃的是白煮腊肉和炒青菜,虽不算丰盛,但看得出这是他们所能拿出的最好的菜了。当然还少不了苗家自酿的米酒。席间,热情的主人为我唱起了苗家酒歌。欢迎你,欢迎你,远方尊贵的客人,欢迎你到苗家来,请你喝一杯苗家酒祝你万事如意,吉祥幸福。    酒足饭饱之后,主人又为我们唱起了传统的苗歌。苍凉古朴,仿佛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古代。我们用MP3录下了这原装正点的苗歌。在这里,我们知道了民歌原来在黔东南俯拾即是,并不是舞台上伪造的异域风情。    D3:次日,同行的人们还在熟睡中,我独自走出校门,来到田间地头,开始了和苗族同胞零距离的接触。     看着这幅大洞苗寨,想起了《苗岭的早晨》。苗寨的房屋均是杉木结构,依山傍水,次第升高相连。有平房、楼房、半边吊脚楼房等式样,用青瓦或杉木皮盖顶。基脚用青石块、鹅卵石垒砌。木楼最大的五间,一般为三间搭一厢阁,均是三层楼。第一层存放农具,关养牲畜、储肥;第三层存放谷子或其他农作物;第二层住人,设有堂屋、灶房、卧房、客房。堂屋中央摆着一张木制花边长桌,为迎客宴席之用。堂屋前为曲形木条栏杆,供夏天乘凉和休息。木楼前左右板壁上雕刻有各种花鸟图案,门窗用小木条装成花边图案。房屋具独特的民族风格,既美观大方,又舒适清爽。房前屋后的不远处,建有晾禾架和谷仓。房与房之间的路用青石铺砌连通,并有排水沟;有的人家房前屋后还用小鹅卵石砌铺。每幢苗屋都有一向外凸的凉台木栏杆,苗家称为美人靠。据说是是苗族大姑娘梳妆打扮和栖息的地方。走在窄窄的田埂上,路边野花带着泥土湿漉漉的清凉扑来。不时有出工的苗民从身边走过,相会时会给我这个陌生人纯真的微笑。 慈祥的阿婆  出工去姐妹俩走亲戚去。    在和姐妹俩拍照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传过来,回头一看,一群穿着节日盛装的MM向我这方走来。她们打扮的如此隆重,你能猜出她们干什么去吗。呵呵~~她们去看人家呢,为谁看?看看谁最腼腆就是了!    小河里的洗衣妇和她的BABY。   辛勤浇灌。在和她交谈中得知,她有三个小孩,大女儿在昆明民俗文化村,专为旅客表演苗族歌舞,每年为家里寄来2000元补贴弟妹上学,二女儿在大洞中学读书,最小的是儿子,在大洞复兴小学读书。回到学校,来到伙房有这样煮面条的吗    因为我们以大洞苗寨为据点,所以每天出行后都回大洞住宿。在去从江的几个村寨时,好几次路过岜沙,但就是没有逗留,因为旅游不是我们这次出行的目的。只是我个人从来没有放弃欣赏美景和风土人情的机会。这张PP是路过岜沙时从车窗里拍的,算是管中窥豹吧。  在网上搜索到关于岜沙部落的介绍:    岜沙部落仅2000余人,分住在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个寨子里。走进岜沙,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他们以稻作为主,狩猎为伴。这里箐黑林密,鸟道蚕丛,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千百来极少有外人进入。岜沙村不大,村寨建于山粱坳口及面向都柳江一侧的半坡上。村寨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则为密林环绕,环境幽雅;村民全系苗族,衣着传统,发势奇特。     有日本人认为岜沙人是他们的祖先,因为日本古代武士的发型和岜沙男人非常像。    每个男孩在7-15岁之间必须举行一次成年礼,行成年礼那一天,男孩邀约几个年纪相仿的伙伴,上山打鸟,下田捉泥鳅,到山涧摸鱼……鸟打得越多,鱼捕得越多,表明他的本事越大,将来会有出息。然后,小伙伴们聚集在他家里,喝酒、烧吃捉来的鱼鸟,再由房族中的本家鬼师为他剃头,梳成“户棍”,完成祖上传来的严格仪式,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猎枪,就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    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个儿子,岜沙人就是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率领部落开始了向西南的千年长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他们开山劈路、鏖战熊罴,勇武之至。至今岜沙男人仍以尚武为荣,平时猎枪从不离身,个个枪法如神。爬山上树如履平地,极擅长爬山打猎,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他们十分重视自己身体的强壮,狩猎与耕作技术高超,还特别强调装束和身体的标志。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    在岜沙,男女婚前的恋爱既自由奔放,又无所顾忌,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情歌,飞歌是人人拿手的本领。小伙子们在“游方”时彼此竞争,像雄鸟一样争取姑娘的欢心。春种秋收时节,岜沙特有的“闹姑娘”就开始了,小伙和姑娘各人带自己的竹编钣囿,结伴相约,帮忙插秧收稻。白天去田里劳动,晚上就聚集在帮忙的主人家里,喝酒、唱歌,抱姑娘。一个小伙可以同时抱着几个姑娘。姑娘也乐意让小伙们抱,哪个姑娘被小伙子抱得多,就说明她非常有魅力。就会有许多小伙子想娶她。如果姑娘没有被小伙子抱过,是很丢人的事。如果某个姑娘被外乡来的小伙子抱过,她在岜沙人眼中就是魅力出众的美女啦!所以,但凡有外乡小伙子来到岜沙,姑娘们会用各种方式挑逗他,让他把岜沙的姑娘抱个够。有时候会有胆小的人被大方的岜沙姑娘吓得狼狈逃跑,姑娘们就会开心大笑起来。    在艺术家和游客看来,岜沙是文化“异类”的典型。村中一排排高耸着的禾晾架,在秋天禾稻收成时便成为美术家、摄影家们注目的对象,而那些按传统方式劳作的妇女及留着“鸡键”毛发的孩子们的游戏,也能给游人带来新鲜的感受。游人至此,一则惊异于岜沙村环境的美丽奇特,二则感兴趣于村寨苗民的简朴生活,故时常在岜沙留连忘返。岜沙是奇异而丰富的,深入其间,则可感知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div id=[/img]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sussonullah 发表于 2009-9-21 18:44:49 | 只看该作者
大塘苗寨距县城15公里左右,据说是从江最大的苗寨,这里木青竹翠,绿树成荫,苗屋依山建寨,一幢紧连一幢,鳞次栉比十分壮观。大塘苗寨一角    大塘苗寨有近千户苗族人家,分布在方圆好几十公里。     洗衣回来的的MM。由于地势较高,大塘村水源较紧缺,生活用水得到离村子1公里的半山腰去取。 学骑自行车的DD    瞧这几个小哥们,吃的是野果。看这“蓝子”,做得还蛮精致的。一个叫孟祥圆的MM。父母下地干活了,留着她在家干家务。 孟祥圆的爷爷。身穿黑色无领的左衽上衣,肥大的裤腿仅及小腿三分之二处,有点象我们穿的七分、八分裤,还蓄着长长的发鬏,看他的装束,和岜沙人没什么2样 热情好客苗族同胞把我接到她们家她们拿出压在箱底的节日盛装给我们穿上。    哈哈~~有这么白白胖胖的苗家姑娘吗!    到了苗族人家里才知道,平时他们穿的衣服是“工作服”,每个人还一定有套节日盛装压在箱底下。这套衣服只有苗族重大节日时才舍得拿出来穿上。呵呵~~感动了。    穿上苗家服装,把各种“行头”都戴上,才知道苗族服饰的鲜艳夺目,花色繁多。在节日里,她们就象现在的我一样,头戴银乾、银梳,别簪银角,包银围布片,戴耳环,项挂三至四只花纽式银项圈;着黑绉裙,外系24条花带和大花围腰;手戴三四只锒手镯,全身打扮得银光闪闪。     低头仔细打量自己,打量这服饰,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句“五溪衣裳共云天”,估计就是称赞可与天上彩云媲美的苗族服饰的。轻轻抖动身体,一身的银器玎玲作响,煞是好玩。 看着被自己精心包装的杰作,两位苗族大姐甚是得意。过了一把苗族MM瘾,我们来带李春燕家。后面的事情在另一个帖子里有描述,这里就不表了。    和李春燕在一起  D4:计划去敖里村。习惯了早起,照例还是一个人来到田间。距大洞不到2公里有个叫两料的苗寨,此刻还被浓雾笼罩着。  早起的人   从晨雾中醒来  敖里是个和广西交界的小山村,这里居住着苗、壮族同胞。从大洞到敖里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还要走3个小时的山路。 对于我们这批山外人的到来,苗族同胞给以了热情的款待。经过艰难跋涉,到达敖里时已近中午,乡亲们拿出了他们认为最好的饭菜和美酒招待我们,餐桌上的野猪肉据说是30多个壮年汉子到山上围猎了一上午的收获。吃罢午饭,一苗族MM领我们到她家吃油茶——这可是接待贵宾的规格哦!  做油茶女主人的婆婆和孩子她的小侄子,腼腆得可爱在很多苗人家的厨房里都可以看见的东西——鱼篓。他们下地干活时捉回来的泥鳅放在鱼篓里,然后挂在火炉上,日复一日烘干待用,家里来客时这就是最好的菜肴了。刀耕火种的劳动工具油茶,清香犹在。  送行     走进苗寨,总有太多的东西让我感动,油茶、苗族MM......    离开敖里前,为我们做油茶的MM特地赶来送别,怕回程3个小时的山路会让我饥饿,她带来了煮鸡蛋。呵呵~~想起来鼻子酸酸的了,大山里的MM,你还好吗?暮色中的敖里 俯瞰山下的小村 下得山来,在桥头歇息 D5:要离开大洞, 临行前再到寨子里走走。 芦笙堂住在芦笙堂旁边的一个小MM告诉我,苗寨的芦笙堂是村民聚会的场所。每逢节日或重大事件,全寨便在此集中,苗族庆祝节日的传统方式“芦笙踩堂”也是在这里展开。平时上这里并没有什么禁忌,只是男女不能在这里谈恋爱。   换个角度    离开大洞,经过岜沙时看见好些汽车和游客,游客们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他们眼前的一切。    到达从江县城,找了家靠江的旅店住下,接下来就是找家从江鼎鼎有名的酸汤鱼店狠很F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