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是个优秀的民族,是华民族不可缺少的重要民族之一。同时,苗族又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是个刚强的民族,她以她的坚韧的吃苦精神走过漫漫历史长河,勇敢的走到今天,并和各民族一起共同建设祖国家园,为自己的祖国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苗族有100多个支系,就毕节地区纳雍县就有四个支系。
纳雍县四个支系苗族分不同时期,不同年代进住纳雍,并成为开发纳雍最早的民族、成为最早居住纳雍的土著民族之一。纳雍苗族按照语言和服饰的不同,分为黑苗、白苗、花苗和箐苗四个支系,语言同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四个方言区。
历史上,苗族进入纳雍有五个高峰期。
第一个高峰期是在南北朝时梁、陈年间(公元522—555)。有黑苗九万人过境,有的定居在‘布诺’、‘阿哲’主辖地总溪河畔。成为今纳雍苗族花苗的一部分。这个支系居住在今天纳雍的西北部和北部的懂地、维新、姑开羊场,锅圈岩、厍东关等乡镇,并以懂地作为本营,后来在继续向西迁徙到云南、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迁徙。六七十年代,又从这几个国家向美国,加拿等国迁徙,成为世界民族的一部份。
第二个高峰期是在元代。湖南宝庆苗族的一部分,在元末战乱时避居省内的水城等地(当时纳雍的阳长、以角等地属水城所辖)。成为今天的黑苗的一部分。
第三个高峰期是明代。朝廷有组织的移民,从外地征集屯戌境内及附近的苗族军人留居下来。
第四个时期是清咸同年间苗民起义失败后进入纳雍并居住下来。
咸丰八年(1859),韭菜坪起义的苗民一部进入境内以麦地夹马洞一带定居;清同治五年(1866),祝万春、何玉堂领导的苗族义军失败后,当时的定府将其三千多人安插于纳雍河、白泥屯(今百兴)、海座、阳长等地;同治六年(1867),毕节猪洪箐以陶三春、陶兴春为首的苗民义军战败后,有五百多人进入龙场地尾等地定居。这支苗族就是今天的白苗。
第五次是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ZF派吴三桂剿水西,苗族同水西军民共同抗击吴三桂清军侵略失败后,苗族逃到今天的纳雍,织金,六盘水交界的高山箐林生存下来,成为今天的箐苗族。
总的来说,苗族居住在纳雍,开辟纳雍,为纳雍的兴起做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