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481|回复: 0

维吾尔巴扎的今昔变迁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vaneorig41 发表于 2009-10-8 12: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年以前,首府乌鲁木齐,平添了一道让人瞩目的风景线,那就是一座富于维吾尔民族特色的建筑——新疆国际大巴扎,矗立在二道桥商贸圈之巅,一下子使乌鲁木齐乃至新疆在国内外的商贸旅游地位提高了一个八度。它和边疆宾馆、华凌等大市场的掘起,首先是奠定了乌鲁木齐作为中亚地区国际商贸旅游中心的基础地位;二是标志着祖国全面推行的市场经济,比较认同巴扎这种市场经济模式,强有力地激活了全疆传统巴扎的健康发展,并促使传统巴扎在质量上的更新换代,由传统的绿洲耕牧型巴扎,向现代工业型巴扎的转型。巴扎一词原为波斯语,突厥语系民族多采用,都是市场的意思。翻阅一些国内汉文史料和国外史料反映新疆巴扎的记述,通过一些国内外探险者和游客对历史上各个时期新疆巴扎概况的描写,我们大致对新疆的巴扎可以得到这样的概念:新疆的巴扎源远流长,但由于没有可靠的史料为证,目前尚无法确定巴扎具体的起始年代。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有关史料,至少可以肯定,巴扎应该是曾经在西域最善于经商的粟特人的伟大创举,因为粟特人是曾经辉煌一时的欧亚大陆丝路贸易的主要拓荒者之一,而大部分粟特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融入维吾尔人中。因此,可以肯定维吾尔人等继承并发扬了巴扎文化传统,使其不仅成为新疆绿洲农牧经济得以延续的原动力,适时调节绿洲农牧经济的杠杆,而且成为维吾尔等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之一。  <STRONG>一、巴扎是维吾尔人具体的生活方式</STRONG>  新疆的巴扎,与历史上中原地区的圩集一样,都是周围的农民及商贩定期在某一经济中心,即城镇集中进行的贸易行为,主要是交换农民盈缺的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满足基本的耕牧社会自给自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消费需求,且相当一部分交易是以易货贸易方式进行。即使农民在一次交易中握有少量货币,但这些货币在相对封闭的绿洲村落,几乎没有什么使用价值,只能拿到下一个巴扎日兑换自己需要的实物,所以历史上新疆农民很少聚敛和囤积货币。只有少数商贩和手工业者出于业务上的需要,才囤积一定的货币,但这些货币只能满足他们相对于农民比较宽余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很少用于研发新技术或进行扩大再生产。历史上的新疆巴扎交易,只是满足低水平耕牧社会的生产生活消费需求,维持一种低层次的社会生产和消费平衡,并且这种情况基本维持到了上世纪初。经过千百年的自身发展,巴扎遍布于全疆各地,并形成了自己有别于中原集市的特色。特别是南疆各绿洲的巴扎,更具自己的独特风格。一是由于南疆各个绿洲相距甚远,巴扎只是一个绿洲内的贸易中心,一般不跨绿洲,地域性很强;二是各个绿洲内人口相对集中,绿洲社会的三教九流都有逛巴扎的习俗,所以巴扎的人流量较大,决定了巴扎的热闹非凡。三是巴扎兼具集散和传播各种社会文化信息,乃至生活方式等人文功能,俨然成为展现绿洲风土人情的社会大展台。任何西域绿洲民族的民风民俗,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都可以在巴扎上管窥一斑。1997年夏的一天,笔者亲眼看到莎车县塔尕尔其乡的一位“刀浪其”(刀浪艺人),星夜赶到城里参加亲戚的婚礼。婚礼当天上午,他非常失礼地婉绝主人的盛情款待,非要到城里的巴扎逛一逛。其实他并没有什么消费需求,也不出卖什么商品,只是为了在巴扎上露露面,免得世人以为他“移居麻扎”。由此可见,任何一名绿洲人逛巴扎,不仅仅是出于商品交换的需要,而是出于向世人证实自我的存在,得到社会各种信息,了解周围世界的需要。通过定期逛逛巴扎,绿洲社会的所有成员,包括达官贵人等上流人士,都要完成向世人传递自我存在的各种信息,在巴扎通过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各种交流,达到相互认同的目的。这其实就是南北疆各地的维吾尔民族生活方式具有很强同一性的社会原因之一。新疆的传统巴扎,除了是一个商品交易市场外,还是绿洲社会主要的信息传播途径,绿洲成员主要的社交场合,民族文化传统传承的有效载体,开展各种娱乐休闲活动的乐园,落实各种社会管理措施的具体场所,总之一句话,巴扎就是整个维吾尔社会方方面面的高度微缩。(一)巴扎是传播各类信息的主要途径无论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学者、神职人员和帝王将相,都要通过巴扎得到大部分社会信息。在没有报刊和广播电视等近现代通信手段,缺少图书的年代,人们在巴扎不仅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生产和手工业商业信息,而且也可以得到关于人生和周围世界的各种信息和知识,从这个角度上讲,逛巴扎就是逛世界。绿洲社会成员逛巴扎的多寡,直接影响和决定个人的文化素质、社会地位。通常情况下,每个星期逛一次巴扎的,是农民等低层次的绿洲成员;逛两到三次或两到三个巴扎的,是手工业者;每天都要逛巴扎的,无疑是职业商人。南疆许多县市,除了县城有一个每周一次的大巴扎外,还要在所属乡镇轮流举行巴扎,所以有些乡镇的名称都是“星期几巴扎”。逛巴扎次数多的人,是周围农村见多识广的能人;逛过许多地方巴扎的人,是绿洲社会中知识较为丰富的商人或贵族;逛过中原、波斯、阿拉伯和地中海沿岸巴扎和集市的人,则是才学五斗的大学者,如《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麻合穆德·喀什噶里。汉文史料中记载的西域各国频繁的朝贡,其实就是西域各绿洲的帝王将相,通过自己的耳目——商贾驼客逛中原地区的集市,交换各种社会信息的主要手段,当然也包括其它更重要的政治经济目的。(二)巴扎是绿洲成员的主要社交场所在南疆绿洲还没有收获的季节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风景:一到星期六,某农民全家倾巢出动,带着自家院里的一只老母鸡,染成紫红色的数十个鸡蛋,连夜坐着毛驴车赶到县城逛巴扎。一到巴扎,一家人就如同隐身于茂密的庄稼地,不见了踪影。原来他们在巴扎,男人找男人、主妇找主妇、男孩找男孩、女孩找女孩,分别聚到了同类的小圈子里了。小圈子里的同类也和自己一样,都是来逛巴扎的另村农民。他们一个个眉飞色舞,指手画脚,滔滔不绝地谈天说地。那只老母鸡只是为了换一顿丰盛的午餐,几十个彩蛋则用来交友娱乐,或换点儿小玩意。人们可以经常在南疆的林阴公路边,见到来往巴扎的一些农民毛驴车上,并没有多少可以买卖的东西,但他们依然兴高采烈,唱着古老悠扬的民歌,满怀希望地去赶巴扎,又心满意足地回来,继续他们的田间劳作。这就是这些绿洲主要成员典型的正式社交生活。不仅如此,在整个绿洲,从普通农民到达官贵人,都将逛巴扎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交方式。(三)巴扎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有效载体他们在巴扎谈天说地的内容,从不局限于农牧业生产和商品交换,而是涉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况,则是谈天说地的主要内容。通过这种在巴扎面对面地交流,可以完成对周围其他人生活方式的认同过程,使绿洲各种人物在具体生活方式上的差别,得到有效地调整和统一。所以,巴扎是维系维吾尔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纽带,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有效载体。(四)巴扎是开展各种娱乐休闲活动的乐园农民逛巴扎,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劳累了一个星期,到城里的巴扎娱乐休闲,放松一下筋骨和精神。听老人讲,以前的巴扎,除了“达瓦孜”、麦西来甫歌舞、斗羊、斗鸡、斗狗和摔跤等娱乐项目,参与大清真寺的集体礼拜,聆听大毛拉和喀孜的布道外,还有说书、卖唱和各种杂耍内容,特别是民间艺人在巴扎的都它尔、热瓦甫和弹布尔弹唱,演绎着维吾尔民族古老传说和史诗的过程,就是《艾力甫与赛乃姆》、《福乐智慧》和《乌古斯可汗》等优秀古老传说和史诗,得以流传千古,陶冶人们情操的直接途径。如果阿曼尼莎罕当年没有逛巴扎搜集木卡姆的经历,仅靠坐在阿布都热西提汗的王宫里,是整理不出篇幅浩瀚的《十二个木卡姆》的。  <STRONG>二、新疆巴扎与内地集市的区别</STRONG>  新疆巴扎与中原地区的集市,是有很多区别的,其中有的区别往往是质的差别。具体地说,一是新疆巴扎无论大小,一般都在某个政治经济中心——城镇。但它们不像某些内地集市设在城墙之外,而是百分之百地设在城墙之内,而且一般都设在城内最大的清真寺广场上。有宫殿的城镇,则设在宫门与大清真寺(也称居玛清真寺)之间的广场上;二是新疆赶巴扎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而不像内地集市,主体仅限于农民、商贩和手工业者。因为内地在历史上封建等级森严,社会上层人士不屑与市井之人为伍;三是绿洲几乎所有的自然经济行为,皆以巴扎为主要调节杠杆,很少行政干预,有点儿类似于西方的大市场小政府现象,如历史上的“巴扎伯克”(管理巴扎的封建官吏)只对商贩和手工业者的大宗买卖征税,对农民的交易一般不征税。所以巴扎的内容特别丰富,成交量却不是很大。而内地传统的集市,在市场调节社会经济的程度和范围上,显然不及巴扎;四是由于全体社会成员经常都在逛巴扎,所以从底层百姓到上流人士,人人都有很强的巴扎概念;五是由于伊斯兰教的世俗化,寺庙一般都辟出一些房屋租赁经营,宗教观念与商贾之道没有矛盾。寺庙不分等级,对所有的人敞开大门,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到寺庙礼拜,必经巴扎,形成巴扎“达瓦孜”、民间歌舞艺术等娱乐内容上的雅俗共赏性。而内地集市虽设有庙会,但烧香拜佛和欣赏梨园杂耍者多为下哩巴人,追求阳春白雪的达官贵人很少光顾;儒学家和道家长老、佛教和尚,从来就嫌弃贾利的商人,不耻与他们为伍;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维吾尔民族的巴扎完全是自然形成的,绝少有人为的行政性干预。几个人或一群人经常凑到一起,固定在一个地方做生意,这里就自然形成一个巴扎,由于巴扎交易量不大,一般不讲究巴扎的外在形式,如巴扎建筑、店铺等,等到巴扎形成一定规模之后,才有一些人为了商业利益,搞一些巴扎建筑。这些明显的区别,证明巴扎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甚至可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就是一个典型的“巴扎民族”。  <STRONG>三、巴扎在历史上绿洲农牧经济运行中的具体作用</STRONG>  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之所以善于经商,完全得益于新疆经久不衰的巴扎。换句话说,在历史上就热闹非凡的巴扎,塑造了他们精于商贾之道的民族性格。巴扎除了适时调节绿洲农牧经济发展导向的杠杆作用外,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各种手工业、餐饮业、园艺业和职业演职人员逐渐从一产中脱离出来,丰富了绿洲农牧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而且造就了一定规模的职业商人群体,形成绿洲社会经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化现象。但是由于历史上绿洲经济超乎寻常的自给自足,绿洲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封闭性,社会消费需求的单一和弱势,使这种脱离的进度相当缓慢,绿洲农牧经济向商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转型的进度,也相对缓慢。也就是说,相对发达的手工业、餐饮业和有限的传统商业,对绿洲农牧经济的反作用力过于弱小,还未达到能够激起农牧经济发生裂变的力量对比。一个民族整体的开放度,包括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和宗教观念的开放度,往往直接影响这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是否继续得以延续。巴扎在近代维吾尔民族历史上,曾经促使许多优秀的维吾尔商人脱颖而出,他们走南闯北,经历了周围民族和地区先进优秀文化的熏陶,甚至转型为近代工业家。他们特别想在自己的故乡发挥一点作用。但他们在几乎完全封闭的农牧社会里,毕竟势单力薄,他们微弱的革新呼声,犹如渗进浩瀚沙漠的几滴清水,马上就被铜墙铁壁似的抵制埋没了,最后迫使他们不得不远走他乡,客殒异国。四、新疆巴扎质的变化巴扎进入近代以来,工业产品通过苏俄和中原开始批量进入巴扎,使巴扎交易的内容开始有了一些质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批的工业化建设,曾经强烈地刺激了传统的巴扎经济,但由于受到计划经济对巴扎的制约作用,巴扎没有多大的作为,甚至有一些倒退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使新疆巴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内地特别是江、浙、鲁一带的工业品大量进入全疆的巴扎,迅速改变了巴扎交易的传统内容,扩大了巴扎的规模和影响力。现在的新疆巴扎经过各级政府的修缮和越来越科学的管理,可谓青春焕发,真正成为刺激绿洲农牧经济发生核裂变的强有力的推动力量,特别是最近以来,新疆巴扎开始引进现代超市理念和现代物流意识,使巴扎调节社会经济的杠杆作用更加有力,引导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功能更加明显,目前已经促使维吾尔民族现代工业的萌发。而且巴扎对人们转变传统观念的作用,也日趋加强。维吾尔民族正在通过日趋现代化的巴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了解和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地实现包括民族文化在内的社会转型。这是自从草原社会到农业社会转型之后,维吾尔民族又一次伟大的社会转型,一切维吾尔民族的有识之士,无不为此感到欢欣鼓舞,精神焕发,斗志昂扬。的确,现在的这个社会转型期,对于中华民族,都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各种人才脱颖而出的时代,更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而且,任何一个民族的社会精英,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要么胜出,使自己的民族得以延续,要么被无情地淘汰。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市场经济是集国家经济政策及关税政策、市场调查与预测、商业资本运作、商品研发和生产、市场营销策划、运输与销售、通讯联络、现代物流、营销和管理人才培训、客户服务管理、市场培育和挖掘开拓市场空间、企业具体的运作管理、合理安全的结算手段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立体交叉的、大规模的综合市场运行模式,并且是与日新月异的现代高新技术紧密结合,并与国际大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复杂市场运作过程。传统的巴扎与之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就如同一个古老的家庭小作坊与一个现代化工厂相比。当前开始出现的传统商人通过巴扎的磨砺,转型为现代商人和企业家的个案,只是一个初步的和少量的转型过程,而且其转型的程度也没有真正到位。这种转型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脱胎换骨过程。但是,巴扎和其他民族类似的集市,毕竟是现代市场经济得以脱胎诞生的母体。所以,深入研究维吾尔民族传统巴扎的目的,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巴扎传统的精华,扬弃糟柏,让维吾尔现代市场经济出生得更加顺利和健康一些,避免任何先天性的基因遗传不良,从而保障优生优育。维吾尔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相信巴扎,崇尚巴扎,具备浓厚巴扎意识的民族,这是维吾尔民族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优势。相信他们会继续继承和发扬自己古老的巴扎传统,在祖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学习和掌握一切现代理念,摒弃某些落后的思想意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巴扎体系,在现代巴扎自然合理的调节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促进民族现代工业的发展壮大,尽快实现民族整体向现代转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