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72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撩开“瑶族古都——千家峒”神秘面纱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王雪琪 发表于 2009-10-11 18:3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都庞岭是毛泽东主席《红军不怕远征难》诗篇中所说的五岭之一,位于都庞山脉广西灌阳县东部、湖南道县西部、江永县西北部有块神秘土地那是传说瑶族同胞的发源地――千家峒。
在瑶族的语言中,“峒”是指群山环抱之中比较宽阔的平原。顾名思义,千家峒是指居住着一千户或几千户瑶家的山间小平原。从地形图上看,掩隐在茫茫原始森林中的千家峒是一个高山环抱的小小盆地;正是这些山,围成了一个南北20公里,东西10公里的盆地,有耕地1.3万亩,潇水由北向南贯穿全峒。千家峒风光秀丽,景色迷人。通往千家峒的山路,像高空摄影中的万里长城,绵延曲折,绕了半个灌阳县境。千家峒是一个神秘而又神圣的地方,千家峒分为上峒、中峒和下峒。九股峡谷溪水汇成一条大冉河。这里古迹斑斑,田园犹在。放眼望去,夹在原始森林中的上万亩只长青草不长树木的土地,犹如正在耕种的田园,阡陌纵横,芳草青青.....
千家峒的传说
几百年来瑶族同胞为什么要前赴后继,付出生命和鲜血的代价去寻找千家峒呢?除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原因外,千家峒传说的广泛流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瑶家的儿子,现任广西灌阳县旅游局局长的唐章正对记者说:在我还根本一点不懂古诗词的年龄,读过私塾的父亲就教我背一首词:“踏遍铁鞋,何处觅,桃源仙境,想当年,瑶寨歌堂,遄飞逸兴,一夜杀声动地来,千家瑞蔼霎时尽,惊鸿散,冷月照荒郊,空山静。……”父亲说,那就是写我们的千家峒啊!在我还分辨不出现实与传说有什么不同的懵懂日子里,我就从村里的老人们那里听到了许许多多关于千家峒的传说。
传说瑶族的祖先盘瓠,是一只龙犬。他帮助评王打败了高王,娶了评王的女儿三公主为妻。盘瓠一到晚上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伙子,与三公主生活得很幸福。评王将盘瓠封去做官,盘瓠王不愿做官,就与三公主来到一个四面是山,当中是小平原,只有一个石隧道通往外界的地方生存繁衍,生下了6男6女。评王赐给他们12姓:盘沈郑黄李邓周冯赵胡雷蒲。
盘瓠的子孙辛勤地开垦这片土地,几百年后,已有上千户人家,称为千家峒。千家峒自然风光美丽,那里山峦壮丽,河水蜿蜒,森林茂密,鸟语花香。远处瀑布高悬,近处溪潭温泉。传说千家峒土地肥沃,灌溉充足,一粒稻谷成熟后象花生米那么大,一年耕种几年也吃不完。那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不需要交租、交税,没有官府,没有君王。
 
千家峒象桃花源一样,是一个与外世隔绝的世界。但是它也像桃花源一样,终于有一天被人偶尔走过一条隧道发现了。传到官府里,官府派粮官去收租收税。瑶族人民纯朴而热情,每家款待粮官一天,这样不知不觉过了一年。官府以为粮官被杀,发大兵秘密围剿千家峒。千家峒里的石狗突然叫了起来,引起瑶民警惕,做好了抵抗官兵的准备。但是寡不敌众,瑶民鲜血流成了河。几天以后,瑶族十二姓的代表聚会平石庙,决定逃离千家峒。临走前将一只牛角锯成12节,每姓保存一节,发誓500年后,瑶民的子孙后裔不管飘泊到天涯海角,都要回千家峒团聚,将十二节牛角合拢,吹响3声,方可入峒。临行前又将盘王铜像和金银财宝埋在平石岩下的石洞内,石洞旁边有一座石童子为记号。
  
十二姓瑶民含着眼泪翻山越岭离开千家峒,从此以后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和漂泊,他们的脚步到了贵州、云南,到了东南亚,到了美洲、欧洲。不管走到哪里,瑶民都怀念千家峒,他们一代一代地讲千家峒的故事,唱千家峒的歌。
 
寻找千家峒
数百年来,分布在各地的瑶民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寻找祖先失落的家园——千家峒。由于岁月的变迁和民族的迁徒等原因,千家峒的确切地理位置迷失了。但是在他们漫长的漂泊生活中,千家峒的传说越来越神奇,千家峒的古歌越来越流行。在祭祀和舞蹈活动中,他们总要回顾千家峒的历史,歌颂千家峒的祖先,把千家峒视为圣地。有些千家峒瑶民的后裔,虽然失去了民族的语言、服鉓和习俗,但他们仍坚持着对千家峒的圣地崇拜,顽强地认同瑶族。千家峒是瑶族心目中的理想国.
如同桃花源一般的千家峒在哪里?如同圣地一般的瑶族祖源在哪里?祖先的故事说:500年后,瑶族的子孙不管飘泊到天涯海角,都要回千家峒团聚。500年后,瑶族人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千家峒运动,寻找千家峒,杀回千家峒。然而瑶民的鲜血流成了河,千家峒却依然不知在何方……
长鼓瑶民割不断,
子子孙孙要归源,
踏遍青山而无叹,
苍山有眼定相应。
  这首瑶族民歌对瑶民极具感召力,极大地鼓舞着瑶民,使寻根行为更具悲壮和传奇色彩。
为了寻找千家峒,瑶民们纷纷踏上寻根之路。据文献记载:1931年,广东连山、连南等地的瑶民就曾前往广西、湖南等地寻找千家峒。1933年,湖南省江华县瑶民赵明绿等人发起组织15人的“先遣队”,变卖家产,带着行李、粮食住进一处认为是千家峒的地方生活了一年,但所种下的作物毫无收成,最后不得不离开。此后,广西、广东、湖南等地瑶民于1940年掀起了一次百余人寻找千家峒的行动,1941年,广西大瑶山周边数县瑶民组织起来,发动了“杀回千家峒”的武装迁徙,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残酷镇压,这是一次典型的千家峒运动。广西荔浦县瑶民赵德彪一家三代人的寻根苦旅,至今被瑶民们传为佳话。赵德彪的祖父赵志德在解放前就开始寻找千家峒,一直没有结果。他的父亲赵如廷继续多次自带食物寻根,依然无功而返。两代人的足迹踏遍了广西、广东、湖南三省交界地带。1980年,为了还祖父的遗愿,赵德彪也踏上了寻找千家峒的旅程……寻根活动一直进行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宗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宫哲兵几十年来潜心研究瑶族和瑶族历史宫哲兵教授认为:形形色色的千家峒运动分为四种类型:寻找返回型、文化传播型、舞蹈祭祀型、圣地认同型。千家峒运动是19世纪兴起、20世纪达到高潮的全球性民族复兴运动,它与同时期世界各地发生的本土运动有特别相似之处。运动的功能是复兴民族意识与民族性格,提高生存能力,推动迁徙热情。
千家峒的地望和归属
瑶族发祥地千家峒在哪里?瑶民用几代人的努力,付出血与生命的代价在寻找。国内外的瑶学研究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进行了艰苦的调查与探索。过去有多种看法,聚讼纷纭。
“千家峒”,是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的,当时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轰动。宫哲兵教授运用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以及县志、地图、地名、族谱、碑文、出土文物,有说服力地论证,瑶族世世代代寻找的圣地千家峒在广西灌阳、湖南江永县、道县交界的都庞岭地区都庞岭顶峰韭菜岭。宫哲兵教授对千家峒的考证最有说服力,获得张有隽、奉恒高等大多数瑶族学者与民众的认可。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关于这个千家峒的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究竟是属于广西的灌阳县还是属于湖南的江永县、道县或者是三方共有,共同开发。1987年,湖南把江永县所属的大远瑶族乡改名为千家峒瑶族乡。
1998年,由各地的瑶族研究专家、学者召开了“中国广西灌阳县都庞岭千家峒研讨会”,会上经专家、学者提供的文献、调研文稿论证,与会绝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赞同“千家峒遗址是在以湘、桂两省交界的都庞岭主峰韭菜岭为中心,包括广西灌阳县东部、湖南道县西部、江永县西北部地区”。研讨会作出这一论断,广大海内外瑶族同胞欢欣鼓舞, 终于圆了数百年的夙愿.
桃花源般的千家峒
千家峒地处偏僻的丛山峻岭之中,道路崎岖,人迹罕至,给“瑶族古都—千家峒”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2001年11月唐章正局长参加一个由30多人的考察队,对世界瑶族发源地千家洞进行为期三天的专题考察,他这样描绘千家峒:千家峒位于都庞岭山脉1800多米处,是一块群山环抱的古老苍茫的茅草地。都庞岭是是毛主席《红军不怕远征难》诗篇中所说的五岭之一,因其生物的多样性和完好的植被保存,于2000年4月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光国家级的保护动植物就达六、七十种之多。在这里,我第一次认识了南方红豆杉、香果树、鹅掌杉、长柄双花木,百乐树等等珍贵的国家保护植物;我也第一次发觉,那些我们平时并不陌生的杉树,松树在崇山峻岭中结成群连成片,雄伟壮观。。。。。唐局长---这个瑶灾家后代,他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看到心目中的圣地千家峒的激动:“千家峒!”我兴奋地抬起头来,晚风中,夕阳下,我看见了前面不远处一块绿色环抱,茅草丛生的广阔平地,茅草随着悠悠晚风梦幻般地摇曳,一条缀满了夕阳金光的溪流静静流淌着,仿佛从远古而来又要向远古流去,天地悠悠,一片苍茫……这,就是我魂绕梦牵的千家洞吗?我含泪扑向她的怀抱……
千家峒---一个尚未开垦的神秘而美丽旅游处女地,她期盼着人们进一步去探索、去开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