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藏市的日趋火暴,名目繁多的限量藏品在市场上四面开花,由于销售价格远远高于制作成本,盲目买进风险很大。上世纪末,藏界曾一度掀起炒作中青年画家“有限印刷品”之风,有机构在各大媒体上大肆宣传购买“有限印刷品”可以保值增值。为此,许多不明真相的人纷纷跟进,花了不少冤枉钱。 时隔七八年,随着藏市的日趋火暴,类似这样的限量藏品似乎又死灰复燃,而且名目更加繁多,既有工艺品、印刷品,也有仿制品、复制品。有意思的是,这类东西在各地市场上四面开花,如果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也不为过。 名目繁多欲迷人眼 根据笔者观察,这些大肆进行宣传销售的收藏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打着各种名目和旗号。一些公司或机构在推出所谓的纪念藏品时,往往会选择借助一些家喻户晓的重大题材,比如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3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85周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80周年,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等。用这样的题材往往会吸引一些买家的光顾。 二是价格昂贵。目前市场上无论是收藏极其广泛的邮品,还是工艺品、仿制品、复制品、印刷品,价格都不便宜,动辄几百、几千乃至数万元,一般普通百姓是无法问津的。比如一本“历届奥运会邮集”售价达1万多元;一本“纯金纯银生肖贺岁纪念册”售价近万元等。 三是出具收藏证书。为了吸引更多买家购买,藏品制作商会出具收藏证书,每件藏品都有编号,旨在表明发行量是有限的;还有藏品制作商嫌自己的权威性不够,往往联手某协会甚至某国际协会出具收藏证书。 四是广告铺天盖地。为了推销这些物品,制作商都会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广告宣传,有的甚至不惜花费巨资用于包装,大肆宣传。从内容看,这些广告大多夸大其收藏价值,比如承诺有限发行或是绝版发行,称发行数量只有几百或几千套;承诺发行权威性高,有的甚至联手某某收藏协会等机构;承诺出具鉴定证书,比如金银之类的藏品,有的会出具国家金银制品质量检验中心和公证处的证明,有的会出具国际收藏家协会的鉴定证书。更有的为了表明其藏品极具收藏价值,还会宣称0001号已由某某机构收藏,0008号已被某企业家收藏。几乎所有的广告都宣称自己的藏品极具收藏和投资价值。 成本远低于销售价 若是细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物品大多制作成本很低,销售价格却很高;销售的方式主要依靠说得天花乱坠的广告,然后在杂志、报纸和网上销售。 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曾道出其中奥妙,他认为市场上连篇累牍做广告炒作的什么“金书”,就是坑人的圈套;一部售价上万元的“孙子兵法”或者“论语”,其成本仅几百元而已。还有配合重大题材发行的所谓“有限发行”、“绝版制作”的玩意很少有投资价值。 曾有媒体报道,一位张先生花了8800万元买了一册老钱币纪念册送给上司,包括一枚“乾隆宝藏”、一枚“四川卢比”、一枚“迪化一两”以及龙洋、小头等老银币,相关的藏品说明更是表示这些钱币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收藏价值乃至升值潜力,头头是道,极其诱人。结果上司请有关专家鉴定,这套古钱币虽然典雅豪华,其实内中钱币品相一般,均为普品,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只值1000多元。 谨慎购买以避风险 当然,我们不是一概否认这些藏品没有一点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问题是这些藏品是否真如其广告上所言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这是需要广大投资者和收藏者擦亮眼睛,细心辨别的,因为这类东西流通性、变现性极差,盲目买进,风险很大,日后不要说高于成本价抛出无人接盘,有的即便割肉50%抛出恐怕也无人敢接。 所以,广大收藏者和投资者在鱼龙混杂的藏市中购买这类收藏品时务必要谨慎,买的时候要掂量一下是否物有所值,是否具有市场增值潜力,然后再决定是否值得购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掉入投资陷阱,规避套牢的风险。以上信息来自本网讯 http://www.cncraftinfo.com/news/21494.html<td bgcolor=[/img]<td class=[/img] 主题:评论 “限量藏品并非都有价值 名目繁多欲迷人眼” |
|